新时代“甜蜜事业”的困惑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2-07-30作者:佚名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崇左被誉为“中国糖都”,甘蔗种植面积和甘蔗产量、蔗糖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产蔗产糖第一大市。蔗糖业是崇左支柱产业,是财政收入、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崇左市经济社会得到高速发展,在传统农业迅速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时,崇左蔗糖产业也面临新形势新困难。
第一个面临的是收益下降关。甘蔗产量和价格常年趋于稳定,人工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飞涨,蔗农种蔗获得的收益减少了。
近十年崇左市甘蔗种植面积在400万吨上下浮动,入场糖料蔗价格稳定在475-530元区间。甘蔗产业给蔗农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在逐步降低。用十年前和现在的甘蔗人工费和肥料价格进行比对,2012年甘蔗人工费均价为50元/天,2021年甘蔗人工费均价180元/天,十年间人工费涨幅高达260%;45%含量复合肥2012年均价165元/包,2021年均价210元/包,十年涨幅27%。人工和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涨价,使得甘蔗种植成本大幅增加。
通过比对2016至2021年崇左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发现,2016年崇左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1元,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4元,农民收入涨幅超过60%,而崇左市稳定的甘蔗种植面积和糖料蔗入场价格,恰恰也反映了甘蔗产业给农民增收的作用却是逐年降低,甘蔗种植收益占农民收入比重大幅下降。崇左市甘蔗种植收益的下降,势必会影响农民发展蔗糖产业的信心。
第二个面临的是劳力缺失关。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甘蔗产业后继乏人。
受到历史原因影响,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人口众多,受教育水平低,城市工作岗位稀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使得农村农民收入增多,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在20世纪80年代,崇左地区发展甘蔗产业比发展水稻、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获得更多收益,崇左地区富余的农业劳动力、充足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推动了甘蔗产业快速发展。
而如今的农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越高,离开农村离开土地的可能性越大,繁重、枯燥的农业劳动、廉价的第一手农产品价格,更是加快了农村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离开土地走向工厂。城市化发展吸引着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寻找更高的收入。根据对江州区罗白乡甘蔗种植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显示,当地最年轻的甘蔗种植劳动力人口为35岁,甘蔗种植户的平均年龄为48岁。崇左市蔗糖产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正在到来,10年以后谁来种甘蔗,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第三个面临的是发展乏力关。受制于甘蔗种植户少而分散的土地现状,甘蔗种植规模化机械化进展缓慢。
20世纪80年代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的实施是解决当时农业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措施和有效办法,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随着时间推移,农户承包耕地面积小、地块多引发的甘蔗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等问题越发凸显。虽然崇左积极实施了“小块并大块”的耕地整治工作,但是承包土地面积没有增加,户均耕地不到20亩,农户自身不具备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甘蔗产业的基本条件,并且多年来精耕细作的甘蔗生产习惯形成的小农经济思维一下子也难以转变。虽然目前崇左也出台了相应的农业机械化补贴和农机购买补贴政策,但是政策性补贴兑现时间跨度长,影响了蔗农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另外甘蔗机械化给农户解决自身劳动力不足问题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目前的甘蔗收割机对崇左地形地貌和耕种的行距适应性不足,甘蔗收购厂家对甘蔗机械收割扣杂率居高不下。土地少而分散和机械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崇左甘蔗产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绊脚石。
崇左市“甜蜜事业”路在何方?
蔗糖是国家战略储备物资,崇左作为国家糖料蔗主产区,承担着保面积保蔗糖产量的国家责任。在甘蔗产业收益下降、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严重、规模化机械化发展乏力等问题出现后,政府就需要展现出负责任的态度、肩负起使命担当,解决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和农村层面的问题,把糖罐子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是崇左市、县、乡3级实行最严格的甘蔗种植面积和甘蔗产量底线目标责任制,保障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供应达到最低要求。
二是崇左向国家和自治区争取蔗糖保护区内农户规模化机械化土地整合政策,在规模化机械化甘蔗种植示范区域内调整农户承包地,进一步解决蔗农地块分散、不利于推广规模化和机械化的问题。
三是各级政府加大对甘蔗产业的种植补贴和机械化补贴力度,提高蔗糖产业的机械化率,鼓励社会资本研发适宜崇左地区地形地貌的农户耕种习惯的农用机械,增加甘蔗机械收割产量,降低机械收割损耗,降低糖厂扣杂率。同时积极调控甘蔗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四是崇左市对接广西区内外农业院校,培养和储备一批符合新时代蔗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崇左地区蔗糖产业现代化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江州区罗白乡党委)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cz/t1285793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8-05农业农村部召开防汛抗旱救...
- 2025-08-01省委第八巡视组巡视农业农...
- 2025-07-31第十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
- 2025-07-23小麦抗病早熟的“双效开关...
- 2025-07-22生物炭“双向”发力:破解...
- 2025-07-18植物糖转运蛋白进化与功能...
- 2025-07-182025年全国秋粮病虫害...
- 2025-07-15学习苏门家训 涵养清朗...
- 2025-07-15中央八项规定映初心 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