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中农时代-农民HZS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合作经济组织 > 党建统领“三治”融合 开创乡村治理新局面 毕节市纳雍县库东关乡

党建统领“三治”融合 开创乡村治理新局面 毕节市纳雍县库东关乡

发布时间:2021-12-03作者:佚名 来源: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编者按:近年来,纳雍县厍东关乡依托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引领平台,以“党建统领”开创“三治”融合乡村新局面,以“组织起来”夯实“三治”融合自治新基础,以“专项整治”营造“三治”融合法治新气象,以“移风易俗”筑就“三治”融合德治新高地,全面推进乡村治理,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雏形。

   

  纳雍县厍东关彝族白族苗族乡位于乌江上游的总溪河沿岸,全乡国土面积65.04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92个村民组6256户24602人。厍东关乡是贵州总溪河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这里有“乌江第一漂”的总溪河漂流、“乌蒙第一果”的玛瑙红樱桃、“总溪第一桥”的万寿桥、“纳雍第一庙”的观音阁、“天下第一臭”的臭豆腐。主导产业为玛瑙红樱桃种植,全乡种植面积达30535亩,盛产期18260亩。

  近年来,村庄发展也遇到“成长的烦恼”。为解决脱贫攻坚中面临的社会问题,矛盾纠纷等困扰,纳雍县厍东关彝族白族苗族乡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开展了“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实践。

   

  一、“党建统领”开创“三治”融合乡村新局面

  完善村党组织领导治理体制机制。建立了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治理体系。该乡党委、政府统筹将辖区10个战队整合组建成综合(群团中心)、脱贫攻坚、产业调整、社会治理4个工作专班,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实现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并建立产业工委统揽、整合“花果河”资源促农旅发展。一是优化组织强引领。将玛瑙红樱桃种植核心区内的陶营、长坡、大坡3个村党总支联成一体,组建玛瑙红樱桃产业党工委,负责经营玛瑙红樱桃产业,按照“一营带两坡”的思路,以陶营村核心种植区为种养管护示范,带动长坡、大坡两个村均衡发展玛瑙红樱桃产业,种植玛瑙红樱桃30535亩,实现总产值近1.5亿元,人均增收5000余元。二是农旅结合强效益。由党工委牵头组建贵州总溪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整合开发“花果河”(即玛瑙红樱桃花、樱桃果和总溪河)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1.2亿元建成国家AAA级景区“贵州·总溪河”景区,举办樱桃采摘节、白族文化节、苗族山歌节、现代音乐节、茶叶博览会等系列旅游文化活动,进一步吸引游客,实现了近3年来年均接待游客逾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0万元。

  二、“组织起来”夯实“三治”融合自治新基础

  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制度,引导10个行政村村民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党建+积分”等自治制度。围绕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治理各项目标任务,建立以“乡为一线指挥部、村为战队、村民组为网格单元、十户一体联治联富”的四级联动指挥体系,充分整合乡干部、同步小康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县直机关干部、组干、公益性岗位人员、离退休干部、党员等力量,以村民小组(自然组、自然寨或片区)为单元设置脱贫攻坚网格,网格设网格管理员和网格助理员,每个网格按照10-15户建立若干个“十户一体”联治联富体,每个“十户一体”联治联富体设1名联户长。目前全乡成立10个战队、92个网格,实现村民组全覆盖,成立452个联户体,设立网格管理员110人、网格助理员92人,联户长452人,村民自治体系已初步形成。在四级联动指挥体系下,辖区内各村还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建立了“党建+积分”“互联网+积分”“14333”卫生模式、红白理事会等治理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治理新格局。如各村建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实行红白喜事审核备案制度,规定酒席只能发“杆杆烟”,不能发“包包烟”,菜品不得超过9个等,最大限度减少了资源浪费,兴起了勤俭节约之风。陶营村探索“互联网+积分”管理机制,开发村级积分管理APP,将村规民约执行、环境卫生评比、积分兑换等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大大提高乡村治理效率,目前该村已兑换积分1万余分。

  三、“专项整治”营造“三治”融合法治新气象

  开展“三个一”法治村寨建设,即每个村聘请一名法律顾问,每个网格培养一名法治带头人、每户培训一名法律明白人,成立法治工作专班1个,聘请法律顾问11名,培养网格法治带头人92名,每户培训法律明白人6256名。开展“法律法规进村寨、进校园、进机关”活动,开展巡回法庭现场办案、组织村民参与庭审旁听,深入开展基层法治创建活动,开展法律知识宣传68场次,直接惠及群众6310人次,全面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学法知法信法守法用法尊法意识。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通过“挂牌子、亮身份”,增加基层法治元素,打造民主法治村示范带,2019年陶营村已获民主法治示范村授牌,厍东关乡也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建立联户体内纠纷由联户长调解、联户体间纠纷由网格联户长组建的“议事小组”组织涉及户长参与调解、网格间纠纷由村“两委”负责人组织村民小组长和涉及联户长及村寨“五老”共同调解的矛盾化解工作机制,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联户体内,做到小纠纷不出村组,大纠纷不出乡,实现零纠纷、零上访、零风险“三零”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厍东关乡已开展乡村治理宣传活动41场次,惠及群众4000人次。

  四、“移风易俗”筑就“三治”融合德治新高地

  以建好“五面墙”为德治教育平台,进一步筑就德治教育高地,在全乡10个行政村办公楼所在地建设“五面墙”:“状元墙”,将本村历年考上大学学生公示上墙,激发青少年儿童求知欲;“榜样墙”,将“十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文明示范户”、“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争当脱贫户”等榜样公示上墙,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政策墙”,将脱贫攻坚、低保政策等公示上墙,提高群众对政策的认知水平;“法治墙”,将干部群众身边的典型法律案例、违法案例公示上墙,让群众学法懂法、知法守法;“害羞墙”,将村民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陋习,如懒惰、嗜酒、不讲卫生、不孝顺、争当贫困户等通过图片公示上墙,让落后群众知羞耻、明事理。厍东关乡利用“五面墙”展示身边先进典型,大力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促进了乡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总共设立了“五面墙”50块、树立宣传牌368块、悬挂光荣牌1060块、张贴公示牌30块。


原文链接:http://nynct.guizhou.gov.cn/ztzl/qsnchzjjxczl/202108/t20210820_6967818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