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中农时代-农民HZS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探讨 > 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20211126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2021112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1-12-02作者:佚名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闽农督函〔2021〕216号

                   答复类别:A类

  

  赖钟雄委员: 

  《关于进一步重视科技创新,推进乡振兴战略的建议》(2021112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科技战略布局,培育强大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2017年我省启动了第三轮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每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采取科研攻关与平台建设兼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公开竞争申请立项机制、前补助后奖励管理机制、项目全程跟踪管理等方式,以产业提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品种选育为重点,组织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选育出一批突破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绿色、专用农业新品种。截至目前,已累计选育103个农业新品种通过品种审定、登记和鉴定,创制了水稻、辣椒、番茄、甘薯、香菇、蘑菇等作物的优异亲本种质776份;累计推广新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面积达165万亩,特色食用菌5.5亿袋,推广蛋鸭150万只,直接创造经济效益6.62亿元。

  二、关于培育壮大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群体,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深入实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968”工程,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建现代农业项目810个,新增投资320亿元,培育了安溪铁观音、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福鼎白茶、光泽肉鸡等特色产业产值超百亿强县,带动形成一大批特色产业强镇强村。加强品牌农业建设,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60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5016个,培育福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0个、福建名牌农产品116个,“福”字号优质绿色农产品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产地加工,新建改造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中心370个,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437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2%。加快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启动八闽新农商培育行动,开展“县长带你买好货”、驻村第一书记和网红等直播带货活动,带动农产品网络销售362亿元、增长41%。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3706家,年接待游客4751万人次。

  二是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针对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堵点,从2009年开始,先后启动了水稻、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鸡、生猪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7支“首席专家工作站+岗位专家工作站+综合试验推广站”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团队,拥有高级职称农业专家380多名。各技术创新与推广团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科研攻关、技术集成和熟化配套,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用技术,解决了一大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难题,对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千亿特色产业链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福建百香果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筛选3个百香果优势品种,建立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集成推广了一套绿色高效生态生产技术和种植模式,全省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4万亩扩大到目前的3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过60亿元。

  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成立了由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共同组成的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领导小组,选举产生了由33家单位组成的联盟理事会,按产业组建15个专业联盟,吸引126家成员单位、600多名专家参与,建立了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网站,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报告会、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会,实现活动经常化、交流常态化、管理规范化,形成“领导小组+理事会+专业联盟”的工作格局。比如茶叶专业联盟,通过实施茶园绿色标准化技术推广项目,整合了省农科院、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安溪铁观音集团等20多家成员单位、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建3支服务队,建立30个示范基地,辐射推广标准化技术20多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培育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人才的作用,强化产学研协同机制,为加快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加大种业创新与产业化。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我省杂交水稻、食用菌、茶树育种等均走在全国前列,但设施蔬菜、畜禽育种相对薄弱,我们将拿出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干劲,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确定20个省级保护单位,建设10个种质资源库,推进一批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产业化开发。加强联合育种攻关,突出水稻、蔬菜、食用菌、肉鸡、蛋禽等重点产业,选育20个优质专用绿色新品种,开展白羽肉鸡配套系和高产蛋鸭配套系选育。加快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高标准打造“中国稻种基地”25万亩,建设特色果蔬育苗基地3万亩,改扩建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和畜禽良种繁育基地,种畜禽群体规模超过50万头(羽、只)。加强新品种展示示范,新建3个省级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建立核心展示示范片280个,示范推广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100个以上。完善种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福建种业大数据中心。

  二是推进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全面推进3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0个农业产业强镇和20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创建,实施现代农业项目800个以上、新增投资超过300亿元,打造更多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形成“点线面”梯度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抓好农产品加工,培育壮大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0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家,新建改造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250个以上,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4%,提高农产品上市品级和附加值。搞活农产品流通,发挥15个农产品产销联盟、供应链协会等作用,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藏等配套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网络直播带货,畅通农产品销售。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示范点50个,大力打造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四是加快农业“五新”推广应用。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充分发挥97个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站和15个农业科技创新专业联盟的作用,构建产学研用协作机制,强化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集成配套并示范推广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和工艺提升新模式,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带动我省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深化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千万”行动,继续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级农技推广单位选派千名专家,进千村入万户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技术服务,大力培育“一村一品”和“一县一业”。组织开展百万农民培育行动,每年培养中专以上学历高素质农民1万人、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0万人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100万人次以上,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领导署名:黄华康

  联 系 人:许惠霖、陈建达

  联系电话:0591-87811842、87804525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7月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ztzl/jyta/202107/t20210722_5653919.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