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中农时代-农民HZS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农业资讯 > 翔安区:家家户户上门收 农作物垃圾变有机肥

翔安区:家家户户上门收 农作物垃圾变有机肥

发布时间:2021-12-02作者:佚名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根据福建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公布2021年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名单的通知》文件精神,翔安区新圩镇被批准列入2021年福建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单位。围绕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新圩镇以面前埔村为试点,从投放收运到减量处理,不断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创新实行上门收集智能化管理与农作物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处理。

  

  每家每户上门收集垃圾,大数据平台智能化管理。打开“收运信息系统”软件,将手机贴近垃圾桶边宣传板上的芯片感应区,自动识别户主信息后,手机屏幕上弹出填写窗口,根据分类情况进行优秀、及格和不及格的评价,对不及格的拍照上传至后端平台——不到10秒,林海梅就利落地完成了一户垃圾分类情况信息采集。

  

  作为翔安区新圩镇面前埔村深溪自然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员,早上7点,林海梅从村部出发,骑着垃圾分类收运车经过全村136户居民家门口,逐一检查登记投放点分类情况、收取垃圾。这样的上门收运,每天都有两趟:上午7点到9点完成第一次收运后,林海梅会沿着点位从头至尾巡回一遍,查缺补漏;下午一点半到五点半,再完成当天的第二次收运。

  每晚睡前,深溪村村民叶水涌就把一天的生活垃圾分好类,扔到家门口的二分类垃圾桶中。早上起床,桶里已经干干净净。“垃圾都被收走了,方便!以前得自己把垃圾送到村里的集中投放点,现在专心做好分类,等上门收就行。”叶水涌指着干净整洁的村道说,村里几乎没再见过随地乱扔、暴露在外的垃圾,“桶里的垃圾也不久留,环境卫生更好了,日子过得很舒心。”

  自2019年全镇开展农村垃圾分类上门收集后,新圩镇还率先在面前埔村试点“农村垃圾分类上门收集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收运信息系统”进行电子录入,减少上门收集人员和后端数据录入人员的工作量。翔安市政集团环境公司环卫农村部陈亚彬介绍,收集员录入的信息会实时更新到后台,镇、村管理员可以随时查看每天的收运与分类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对分类率差的住户进行上门劝导宣传,提高村民垃圾分类准确率。同时,这也作为执法部门上门检查执法的重要依据,加强源头治理。

  

  净菜上市,源头减量,大棚堆肥资源化处理。作为典型的农业生态村,面前埔村是厦门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豆腐制作基地,对此,新圩镇因地制宜,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垃圾源头就地减量。

  为了有效解决菜帮菜叶垃圾堆积问题,面前埔村以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推行“净菜上市”——去除不可食用部分,经过精挑细选的蔬菜包装好送到便利商超的货架上,残余的菜帮菜叶等农作物垃圾则留在农村里。在庄家宝蔬菜包装现场,净菜处理时剥下来的尾叶、黄叶堆满成排的箩筐,经理叶志勇告诉记者,每天仅这些尾叶、黄叶就有2吨-3吨,“同时,面前埔村以种植辣椒、茄子等农作物为主,每年采收后,处理秸秆也是个不小的问题。”据介绍,全村每年产生1500多吨的蔬菜农作物垃圾,合作社加工制作的豆腐每年也会产生300多吨的豆渣。

  

  对市民来说,净菜上市意味着家中将产生更少的厨余垃圾,而在供应端,农作物垃圾也得到妥善处理——新圩镇联合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采用复合微生物技术,建起一座堆肥大棚:通过机械化破碎、添加微生物和凹凸棒营养土等方法,将菜帮菜叶、秸秆、绿化垃圾、豆腐加工残渣、海蛎壳等有机废弃物制作成有机肥,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叶志勇介绍,除供应合作社500多亩自营蔬菜种植基地外,这些有机肥也面向面前埔村及周边的农业种植户、农业合作社开放供应,并且主要采用农作物垃圾兑换有机肥的方式——每吨农作物垃圾(如秸秆)可兑换200-250公斤有机肥——鼓励农户收集田间地头的秸秆、残果、菜叶,倒逼垃圾分类,推进“源头减量”,更高效率地消化农作物垃圾,做到农作物垃圾“不出村”“零废弃”,不仅变废为宝,也为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出一份力。(厦门日报,记者 柯笛 林铭鸿,通讯员 林时蔚,翔安区政府网 陈雅璇)

  编辑:陈志华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qsnyxxlb/sm/202111/t20211124_577985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