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农民合作社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农村资讯 >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多措并举推动黄河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见实效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多措并举推动黄河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见实效

发布时间:2022-04-16作者:佚名 来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今年以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黄河生态保护政治责任,统一部署,迅速行动,调整黄河宁夏段禁渔期制度,多部门联合启动“中国渔政亮剑2022”黄河禁渔专项执法行动,明任务、出实招,硬举措、全方位推动黄河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是率先并持续20年实施黄河禁渔,促进“母亲河”休养生息。宁夏是沿黄9省(区)实施黄河禁渔制度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禁渔令”发布规格最高的省份。自2003年起,每年5月1日至7月31日,对黄河宁夏段397公里实行为期3个月的休渔,禁止一切捕捞作业。2018年,我区禁渔开始时间提前到4月1日,禁渔期延长至4个月。2022年,宁夏决定将黄河宁夏段禁渔范围扩大到沙湖自然保护区、西吉震湖特有鱼类及清水河原州段黄河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除“一人一杆一钩”休闲垂钓外所有捕捞形式。经过持续20年禁渔,黄河宁夏段鱼类生物量显著提高,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鼻吻鮈种群数量显著增加,黄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民众保护“母亲河”水生生物资源意识逐年提升。

  二是强化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实现重要水域重要物种保护全覆盖。先后建设黄河青石段大鼻吻鮈、卫宁段兰州鲇、清水河原州段黄河鲤、西吉震湖特有鱼类、沙湖特有鱼类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全部纳入红线管控;完成典农河、悦海等重点河湖禁限养区划定,基本实现黄河宁夏段397公里主河道、沙湖等本区内重点天然渔业水域和兰州鲇、黄河鲤等重要鱼类全覆盖。积极推进涉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工程项目环境影响生态补偿,累计组织开展涉渔工程环境影响各类评价审查16项,涉及补偿资金6500余万元,全部用于对黄河大鼻吻鮈、兰州鲇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鱼类生态环境修复。2007年起,以黄河及附属天然湖泊水域为重点,坚持实施鱼类资源增殖放流,累计放流黄河鲶、黄河鲤等鱼类6.5亿尾。全面启动第一次水产养殖品种种质资源普查。

  三是强化水产“种业芯片”,提升黄河鱼类资源保护能力。创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1个,建成国家级黄河重点保护经济鱼类水产种质资源场2个,黄河重点保护经济鱼类达3.5万公斤,主要土著鱼类苗种生产能力提升50%左右。全区各类苗种繁育能力25亿尾,黄河鲤实现100%自繁自给,黄河甲鱼实现本地化批量生产,黄河鲶人工繁育技术全国领先,赤眼鳟规模化人工孵化和苗种培育关键技术取得成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鼻吻鮈人工繁育孵化技术研发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实现见卵、见苗,2021年度成功孵化鱼苗200尾。2022年,正式启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北方铜鱼资源调查与抢救性保护。

  四是创新绿色生态发展模式,提升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积极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大力转变养殖方式,协调推进渔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宁夏贺兰县“稻渔空间”发展模式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截止2021年底,自治区及5个地级市、14个涉渔县均出台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明确了允许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禁养区内养殖生产有序退出。累计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0个,占全区池塘养殖总面积71.5%;大水面生态增养殖面积达到29.7万亩,占全区渔业总面积59.4%。累计推广稻渔生态综合种养97万亩,实现亩产收益“千斤稻、千斤鱼、万元钱”,化肥减少65.4%,农药减少48.6%,人工减少50%,用水减少25%,水资源利用率、土地资源利用率、亩产值、亩利润实现“四提高”;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实现全程不换水、不施药、不向黄河排放一滴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一二三产融合”模式入选自然资源部2021年发布的全国11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原文链接:http://nynct.nx.gov.cn/xwzx/zwdt/202204/t20220411_344885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