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与绿色的矛盾,有解了!
发布时间:2023-08-30作者:佚名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近日,福建江夏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谢华安等专家,对该学院与江苏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完成的“水稻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示范项目进行现场验收。
来自福清市江镜镇柏陈村189亩示范片的测产数据显示:与常规种植相比,该技术减施农药约50%,提高氮肥利用率约5%,降低每亩生产成本约80元,实现平均亩产干谷716.84公斤,增产18.49%。
前来观摩的本地种植大户杨德飞当场决定,来年引进该技术。这些年,他流转了近千亩耕地用于稻菜轮作。这名新农人一直在思考如何既增产增收又能减肥减药,但始终不得其法。这套水稻种植的“健康疗法”,带来了生态调控解决方案。
生态调控理念的启发
在农业生产中,高产高效与绿色生态,向来被认为“难以兼容”。对此,杨德飞深有感触。
他以用药环节为例:“农民习惯打‘保险药’,用药宁多毋少,普遍存在超剂量、超次数、超种类、非合理时期使用农药的现象。”这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压制虫害,但长此以往,天敌昆虫也被误杀。比如稻田蜘蛛,是稻飞虱等水稻害虫的天然克星。但在当地,因农药使用量大,其种群数量极少,一般每百穴不超过30头。更重要的是,农田生态系统遭破坏,害虫易产生耐药性,最终陷入恶性循环——药越打、虫越多,虫越多、药打得越猛。
杨德飞也想过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减施化肥农药、投放害虫性引诱剂、释放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他介绍说,市面上不乏生态农业解决方案,但大多成本高昂,同时以牺牲部分产量为代价。对农民而言,高产与绿色似乎成了“鱼和熊掌”的关系。
经过长期调研和实践,福建江夏学院生态技术经济研究院院长、福建省科技特派员何敦春教授与江苏省农科院亚夫科技特派员程兆榜研究员发现,偏重人工投入品研发利用,忽视自然生态资源充分利用,是造成这一矛盾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提高“人工投入”和“自然生态”两类资源的利用率呢?
两位科技特派员均师承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病毒学家谢联辉,深受其生态调控理念影响。谢联辉认为,植物病害防治,不能过度依赖农药投入,应该通过土、肥、水、种等要素调控,使植物保持最佳健康状态,依靠强壮体魄抵御“外敌”入侵。
本世纪初,华东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暴发。这是一种经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病毒病。水稻一旦染病,轻则减产,重则绝收。2004年,江苏省发病稻田超过2000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约80%。当时,何敦春和程兆榜将生态调控技术运用到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中,帮助华东地区水稻摆脱病害之虞。
后来,他们又在江苏粳稻区广泛推广生态调控技术。结果发现,接受“健康疗法”的水稻,不仅抗病性增强,产量也有明显提高。
这套模式后来被总结为“水稻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它在更广阔的籼稻产区是否同样适用呢?2019年,他们决定将其引入福建籼稻区,在福清、长汀及莆田涵江等地开展试验示范。“C”是英文单词“control”的首字母。“5C”即通过对种、苗、肥、水、药五大要素的调控,为水稻生长创造有利生态条件,使植株保持健康状态,从而实现减药减肥与高产高效双赢。
水稻的“健康疗法”
什么样的水稻才是健康的水稻?谢联辉曾提出“三本”理念——种为先天之本,苗为后天之本,根为活力之本。选用良种是基础,培育健壮的秧苗和发达的根系是关键。水稻的“健康疗法”,也围绕“三本”展开。
育秧时就要打好基础,练好“童子功”。为了培育壮秧,何敦春团队既当“虎妈”又当“猫爸”:
减少单个秧盘的用种量,让秧苗有更宽敞的生长空间;秧苗早施用“断奶肥”,促其快高长大;适时排干秧盘的水,实行旱管,让小苗适度缺水,提前经受历练,从而锻造出发达根系;利用生长调节剂控制株高,避免“枪打出头鸟”,防止移栽中易折断……
经过35天的“集训”,秧苗就可以走出“幼儿园”,在更广阔的大田中经历考验了。像这样的长秧龄壮苗,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但要真正赢到最后,还需要度身定制“特训”方案。种、苗、肥、水、药调控,依然贯穿始终。
何敦春发现,施肥容易过犹不及。他援引了一组数据:2022年,我国化肥利用率仅41%,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指标超过60%。“在水稻生产的不同环节,穗肥利用率最高,底肥次之,分蘖肥最低。”他说,生产实践中往往出现错配现象——在福清,农户习惯偏施分蘖肥,甚至不施穗肥和底肥,结果“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大量肥料流失,引发农业面源污染,不利于土壤健康。
有感于此,两位科技特派员革新了用肥方式,增加利用率高的底肥和穗肥用量,进一步减施利用率低的分蘖肥。他们告诉记者,重施底肥,能够为移栽后的秧苗提供充分的营养,缩短缓苗期;巧施穗肥,有助于提高水稻穗粒数和千粒重,促进高产。
此外,插秧时推行薄水浅插方法,有利于秧苗早分蘖;提早烤田,有利于减少无效分蘖,改善土壤透气性,培育强大根系,提高茎秆粗度与抗倒伏能力……一系列调控措施,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水稻植株长得更壮更健康。
生态调控的双赢效应
健康的水稻,首先“身体倍儿棒”。
“过去,为了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水稻病虫害,至少要打三次农药。”何敦春说,采用“水稻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后,植株健壮了,有了更强的免疫力,一般的病虫害不足为患,从而大大减少农药使用量。稻田生态环境进而改善,害虫的天敌数量随之增加,比如稻田蜘蛛每百穴可达200头以上。益害比例趋于平衡,整个稻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大规模虫害爆发的规律降低,反过来又促进农药减量。近年来,福清示范片的生产数据显示,农药使用量减少70%。
另一个意外之喜是,前一阵台风“杜苏芮”来袭,福清不少来不及抢收的早稻倒伏严重。但位于柏陈村的189亩示范片受影响甚微。程兆榜分析认为,相较于常规种植,采用“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的水稻,茎秆管壁更厚,且韧性更足,因此表现出了更强的抗倒伏能力。
其次,水稻“吃嘛嘛香”。植株更健康了,“胃口”就更好了;根系更有活力了,营养吸收能力也就更强了,产量自然跟着提高。连续多年测产数据显示,应用“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可提高化肥利用率5%至15%,实现增产10%到30%。
如此一来,高产高效与绿色生态之间的矛盾便迎刃而解。对于种植户而言,最显著的效果是节本增效。杨德飞算了一笔账:像他这样的种植大户,全程机械化生产1亩水稻的综合成本约1050元,按照当前行情,在不考虑粮补的情况下,每亩收入约1300元。采用“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后,光植保环节,每亩就能节省成本约80元,1000亩也就是8万元。这对于提高种粮效益与农民种粮积极性,大有裨益。
何敦春和程兆榜对这套水稻“健康疗法”还有更大的期待。一方面,加强基础研究,摸清其背后的作用激励,从而有的放矢地持续优化技术;另一方面,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栽培模式,在更多水稻产区推广这套轻简化技术。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308/t20230830_6242865.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4-11-27农业农村部召开年轻干部座...
- 2024-11-26第十五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
- 2024-11-19习近平会见英国首相斯塔默
- 2024-11-19核心微生物菌群通过诱导宿...
- 2024-11-15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召开...
- 2024-11-14李强在河北调研时强调:坚...
- 2024-11-12新型纳米抗菌肽可抑制耐药...
- 2024-11-05李强同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
- 2024-11-04韩俊会见斯洛伐克农业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