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农民合作社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农村信用合作 > 南靖和溪巴戟天:槽里栽整株用好种好挖更好卖

南靖和溪巴戟天:槽里栽整株用好种好挖更好卖

发布时间:2023-08-17作者:佚名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由于向下生长的特性,巴戟天采挖困难。今年,我们采用浅根槽栽培技术,使用半圆形塑料槽在地上栽培巴戟天。若栽培成功,便可以解决采挖难题。”眼下,一场巴戟天高效栽培研究正在南靖县和溪镇进行,研究项目的建设单位——振家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傅梅桃向记者介绍。

  创新栽培方法,只是当地探索巴戟天生产转型的诸多尝试之一。

  巴戟天是漳州市传统名贵中药材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之一,被列入我省“福九味”中药材。其中,尤以产自和溪镇的巴戟天最为名贵,已经成为当地一块金招牌。近年来,高校、专家、企业携手进行技术攻关、产品开发,以破解人工栽培巴戟天发展瓶颈,擦亮“和溪巴戟天”金名片。

  野生转家种 年产近4000吨

  近日,趁着清晨天气凉爽,和溪镇林坂村农户林顺伟叫上工人,上山到自家基地采挖巴戟天。种植了十多年的巴戟天根系发达,一节接着一节,形似缠绕的鸡肠。

  巴戟天又称不凋草、三蔓草,药用部位是根部,素有“南方小人参”之美誉。《神农本草经》和《本草图经》均列巴戟天为上品,是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和溪镇属于山区低丘陵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野生巴戟天资源丰富,也是最早人工栽培巴戟天的地方,被誉为“巴戟天之乡”。

  和溪镇人工栽培巴戟天始于20世纪60年代。《漳州名产志》记载:为发展生产巴戟天,1966年春,南靖县医药公司与和溪大队在和溪池塘坑开展山地巴戟天野生转家种(无性繁殖)试验并获得成功。随着市场巴戟天药材紧张,供求矛盾突出,1972年,南靖县人民政府将巴戟天生产列入国家生产计划,在和溪镇发展巴戟天生产。但因没有掌握巴戟天的野生特性和人工生态栽培要点,加上未能有效防控茎基腐病等病虫害,导致定植后的植株大量枯死。1976年,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把巴戟天栽培技术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经过多年反复探索试验,攻克了巴戟天家种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难关,并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和溪1号”“和溪2号”“和溪3号”和“南亚号”4个新品种。

  人工栽培巴戟天药效如何?1983年12月,我省相关部门在厦门召开会议,对南靖巴戟天进行鉴定,认为植龄五六年采收的巴戟天化学成分与野生巴戟天基本相同,完全符合药用要求。1992年经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和生物教研室论证,和溪生产的巴戟天与各地对比含有效成分最高。2011年“和溪巴戟天”获批为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

  “‘和溪巴戟天’种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且有着优异的品质,是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南靖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林南平说。目前,和溪全镇巴戟天种植面积4200亩,年产量近4000吨。

  产学研携手 产业化种植破题

  巴戟天人工栽培多种于林下,采取扦插的方式培植。“巴戟天要达到药用标准,至少要达到5年植龄。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它的生产周期太长了。”林顺伟从事巴戟天种植16年,现种植面积20多亩,巴戟天生长年限长达14年。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几年,他着重发展黄杨木,而巴戟天则处于“放养”状态。

  林顺伟生产积极性不高在当地并非个例。“和溪巴戟天价格是外地的六七倍,可是整体经济效益却不高。”2021年,省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省级科技特派员苏海兰带领团队走进和溪调研巴戟天产业发展情况,发现除生产周期长、采挖困难外,和溪巴戟天产业还存在规模化生产基地少、整体经济效益低、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

  缘此,去年9月,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特色林下药材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中,巴戟天研究内容落地和溪镇迎富村游龙山,振家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建设单位,省农科院、漳州市种子站提供技术支持,携手进行巴戟天资源收集与评价、生态栽培技术研究。

  振家洋农业现种植巴戟天面积上百亩。近日,记者走进该公司种植基地,山坡上成片的巴戟天长势良好,自动喷灌系统正在浇水。

  “巴戟天苗期成活在于‘荫’,保苗高低在于‘水’,后期高产在于‘阳’。”傅梅桃介绍,眼下是巴戟天的抽芽期,正是需要水的时候。自动灌溉解决了传统种植依靠天气的弊端,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促进根系生长。

  今年以来,苏海兰作为研究专项主持人,多次带队到田间地头开展育苗、种植指导。在专家指导下,企业建立了巴戟天种质资源圃,进行巴戟天种质筛选,外地优良品种试种以及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目前,该资源圃已种植了10多种巴戟天,进行了开沟起垄、浅根槽、限耕容器等轻简化及生态配套栽培技术试验。

  “我们将以生态环境、有效成分含量、经济效益等为指标,对不同栽培方式的巴戟天进行生物学特性评价,选出最优栽培方式;同时,对不同生长年限的巴戟天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形成切实可行的分等级分批次生产模式,助力巴戟天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苏海兰说。

  此外,省农科院、漳州市种子站、福建省振家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还与漳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和溪巴戟天”药理与疗效分析研究合作,进行巴戟天产地初加工和生态种植规程制定,解决巴戟天生产加工标准参差不齐的现状。

  “在专家指导帮扶下,我们从育苗和种植方式、管理及病虫害防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并不断取得新突破,有信心把产业做大做强。”傅梅桃说。

  多样化开发 茎叶也能变真金

  巴戟天除直接作为珍贵中药材外,还通过药酒、药膳等形式走上百姓餐桌。采摘回来的巴戟天经过简单的洗、晒处理,便可切片浸泡黄酒或高粱酒,密封制成巴戟天酒;或者搭配猪龙骨、猪蹄、瘦肉等煲汤,汤、肉、药材均可食用。“巴戟天炖番鸭”等药膳已成为南靖特色菜。

  然而,在傅梅桃看来,“巴戟天一身都是宝”。自2018年返乡创业以来,傅梅桃便着手研发巴戟天新产品,探索药酒、煲汤以外的食用方法。

  巴戟天是缠绕攀缘的藤本植物,农户要定期修剪枝条。此前的修剪过程中,大量的茎和叶被丢弃。傅梅桃却将这些修剪下来的藤条茎叶进行再次利用,把嫩叶和茎分开进行晾晒,再分别制作成巴戟天茶。

  “巴戟天叶茶的汤色和味道与传统的茶叶味道相像,而茎制作的茶相对甘甜。目前我们正对巴戟天茶进行功效检测,产品如果成功面市,将增加农户收入,解决巴戟天成本回收过慢的问题。”傅梅桃说。

  此外,游龙山拥有中国工农红军“攻克漳州第一站”的战壕遗址,是一个集红色教育、康养休闲、特色农业等多种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景区,已经成为当地新晋的旅游网红打卡地。目前,该公司已在景区建设了巴戟天展示馆,向游客展示宣传巴戟天产品的功效和开发情况。

  “未来,巴戟天种植基地和展示馆也可作为我们旅游观光的新项目,让游客实地了解巴戟天从种苗培育、高效栽培到食用药用等从生产到舌尖的全过程。通过科学种植、多样化开发利用和旅游观光结合,一定能把巴戟天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擦亮‘和溪巴戟天’的金名片。”傅梅桃说。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308/t20230815_622747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