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农民合作社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合作组织建设 > 观稻田之美 赏农业之光

观稻田之美 赏农业之光

发布时间:2023-08-06作者:佚名 来源: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炎炎夏日,阡陌纵横的田野里满目绿色。俯瞰长春市水稻种植区,巨幅“稻田画”惊艳亮相,一旁成片的鲜花迎风绽放,美景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绿油油的稻田与河流、村庄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水稻,是长春市种植面积第二大的粮食作物,今年全市水稻插秧面积270.55万亩。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近年来,长春市以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为基础,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推进田园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如今,绿意盎然的稻田,不仅成了出产粮食的沃土、农民多元增收的“金饭碗”,更成为观光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稻田“成”美景 田园变身打卡地

  盛夏时节,来到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只见恬淡宁静的稻田公园铺陈开来。沿着观光栈道前行,两侧鲜花盛开、稻香扑鼻;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4100余亩稻田一览无遗;俯瞰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稻田画”,由彩稻构成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字分外醒目;不远处的“智慧农业”数字平台与稻田鸭、稻田蟹相映成趣。

  红光村坐落在饮马河西岸,素有“稻村”的美誉。如今,该村以稻为媒,结合农田建设、乡村旅游、休闲采摘,搞出了新名堂——在田里种植彩稻,绘制一幅幅美丽的“稻田画”;在稻田边种植鲜花、修建栈道,精心打造景观小品;配合稻田风光,深挖农耕文化,建起村史馆和稻米产业展览馆,通过逐步完善耕种体验、民俗文化、稻米产业、特色餐饮等功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观光农业新业态。

  “这次来红光村,除了去稻田公园里欣赏美景,我们还想到村里的绿色果蔬体验区采摘。”趁着周末,长春市民于建一家专程驾车前来。秀丽壮美的稻田风光,让这座原本普通的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了热门打卡地。红光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现在有50多家旅行社把红光村纳入了旅游行程,旺季时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说起红光村的旅游产业,龙嘉街道相关负责人张惜茗深感欣喜,“今年我们还创新推出了研学游项目,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体验式课程。”插稻秧、赏稻画、品稻香、逛展馆……今年年初以来,相继有数千名中小学生来此体验稻米文化。2022年,红光村全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旅游业已成为全村的一项强村富民产业。

  休闲游“引流” 观光稻尽显民族风

  沿着拉林河,走进榆树市延和朝鲜族乡延和村,村内建筑皆冠以青瓦、错落有致;墙壁上彩绘着人物、树木、山川和村规民约等;村民身着传统服饰,笑意盈盈……充满民族风情的村落,入目皆画。

  延和朝鲜族乡沿着拉林河而建,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成功为当地的稻米产业“引流”。近年来,榆树市在这里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智慧农业,依托独特的田园风光,延和朝鲜族乡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文旅小镇”和“少数民族特色小镇”。

  “拉林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这很适合种水稻,大米也是出了名的。”延和朝鲜族乡的稻农告诉记者,现在水稻种植全靠合作社,销售靠的就是村里的风光了。“来这玩儿的人多了,大米自然就卖出去了。平时我们会排练民族舞蹈,有游客时还会给他们做些朝鲜族美食。”

  目前,延和朝鲜族乡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相继建立起水稻新品种试验基地,推出蟹稻养殖和鸭稻养殖项目,并精心打造了30亩“稻田画”,农、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升级。同时,将观光农业与智慧农业相结合,在稻田边修建了观光木栈道、观景台、景观风车、景观水车和休闲凉亭等设施,与水田融为一体,吸引游客来此休闲观光。

  提升改造延和湖水系生态工程、街路改造工程、镇区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延和朝鲜族乡民俗博物馆、延和湖水系景点、稻田观景……如今,延和朝鲜族乡已成为榆树市全域水田示范区。

  提升“附加值” 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风吹稻浪,一浪高过一浪。傍晚来到德惠市岔路口镇,走上建在水田中的木栈道,欣赏着一望无垠的绿色稻田,徜徉在微微稻香中,让人不禁陶醉在乡村的景色之中。“为了满足游客来稻田观光的需求,我们正在建设可以接待住宿的农家乐。”岔路口镇长义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长义说。

  岔路口镇位于“黄金水稻种植带”上,松花江贯穿全境,是远近闻名的水稻种植大镇和鱼米之乡,也是德惠市创建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之一。这几年,岔路口镇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借助“稻田观光”提升水稻的“附加值”,探索“复合增收”之路。

  “游客到我们这儿,可以欣赏绿油油的稻田和鲜花,过段日子还能吃上稻田蟹,临走时再拎上一袋稻田米回家,美滋滋!”李长义乐呵呵地说。

  今年,德惠市将再增加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科技服务工程。项目建成后,能够实时采集和监测田间环境数据,实现墒情自动监测、远程控制,快速精准满足农作物整个生长期的水肥需求。随着乡村旅游、水稻综合种养、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稻田观光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308/t20230802_877167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