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中农时代-农民HZS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合作组织建设 > 吉林市“千村示范”样板村高质量建设走笔

吉林市“千村示范”样板村高质量建设走笔

发布时间:2023-05-21作者:佚名 来源: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千村示范”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吉林市坚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导向,着力打造以5条美丽村庄风景线、环松花湖乡村旅游示范带和长吉接合乡村建设示范区为主体的“511”创建工作布局,目前已累计建成示范村285个。

  强化特色产业带动

  让农民在家门口有事干有钱赚

  两年来,吉林市坚持把发展产业项目作为“千村示范”创建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强化项目规范运行,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有效打造本地品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产业项目成为示范村增收致富的“动力之源”。

  吉林市坚持重点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提升等方面开展示范创建,具体讲要做到 “九有六无”:“九有”,即有特色产业、有村集体收入项目、有顺畅排水、有垃圾处理设施、有清洁环境、有整洁院落、有干净居室、有绿化美化亮化、有长效机制;“六无”,即无卫生乱象、无路面破损、无不安全住房、无私搭乱建、无不良习俗、无规模性致贫返贫现象。其中,“有特色产业”是示范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市在此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截至目前,支持示范村产业发展资金近2亿元,推动实现每村发展至少一个特色产业项目。同时,我市在厚植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上,强化农民群众创富意识、发展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实现了村民“脑袋”“口袋”共同富裕。

  桦甸市二道甸子镇暖木村着力发展母牛养殖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致富村。村党支部领办暖木母牛繁育合作社,提供规模化养殖条件,有效解决粪污处理,对接龙头企业畅通销路,联系银行发放贷款,对上争取资金政策,带领村民养殖母牛。全村基本实现全民养殖母牛,现存栏母牛1.5万头,拉动村集体年收入180万元左右,人均年收入5万元左右。

  蛟河市黄松甸镇双山村推行“合作社+农户”“农场+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全村80%以上的常住人口从事食用菌种植,种植木耳3000万段,年产值1亿元以上。依托双山村的资源优势,黄松甸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采用“强村带弱村”形式,集合南顶子村的技术优势、双山村的资源优势、伟光村的管理优势,在双山村成立灵芝种植合作社,带动长青村、前河村、进步村参与,吸纳周边村屯300多名劳动力就业,每年种植灵芝13.44万段,实现产值280万元。

  舒兰市法特镇头台村依托《白鹅养殖业发展十条扶持政策》发展白鹅养殖产业,通过“园区+农户”模式建成法特镇白鹅养殖基地,建设白鹅棚舍4栋,养殖白鹅1.6万只。目前,全村共有养殖户150户,其中100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6户。村里专门组建了“抓鹅队”选鹅雏,培训专业抓鹅手法,减少销售环节损耗,增加农民收入,每抓一只鹅能赚0.3元。借助舒兰市《白鹅养殖保险扶持政策》,养殖户为鹅上保险,每只鹅保费2元,最高能赔付50元,解了后顾之忧。

  船营区大绥河镇小绥河村按照《吉林市鼓励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实施方案》要求,村党支部鼓励农民群众充分利用自家庭院发展李子种植产业,272户常驻人口90%参与种植。全村现有李子树10.5万株,年产李子250万公斤,产值达到2000万元。村集体还成立了李子种植合作社,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常态化培训指导,产品统一包装,“小绥河李子”品牌越打越响。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擦亮村美路洁屋净窗明 山清水秀的乡村底色

  两年来,吉林市坚持尊重本土化、突出差异化、体现特色化,着力解决示范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重点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基础设施建设。累计修建(维修)道路525.34公里、边沟(排水沟)15.4万延长米,安装路灯7301盏,植树30.1万株。

  吉林市采用清单化、网格化形式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了有效整治,评出“美丽庭院 干净人家”5651户,实现了庭院净、居家净、厕所净、畜舍净、仪表净,以庭院居室整洁提振了致富发展的“精气神”。“千村示范”创建在提升村庄“颜值”的同时,为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一只又一只“聚宝盆”。

  永吉县口前镇务本村通过“一块红砖”激发农民“美丽庭院 干净人家”创建热情,采用“镇村投入、自主报名、公开评议、专业指导、百姓联手”的推进模式,累计打造“美丽庭院 干净人家”45户。政府投入资金53万元,购买红砖和红木栅栏;村民在自行收拾庭院卫生后,向村委会报名;村里进行实地验收后,统一发放所需砖块和栅栏的数量;专业人员结合农民个人审美喜好,因户制宜规划庭院分区及造型,实现一家一型、一户一景;以网格为基本单元,邻里之间互助施工,营造“你帮我、我助你”的和谐氛围。

  磐石市明城镇古城村落实门前“三包干”,引导村民及时清理门前卫生,门前屋后栽花种草。同时,将村里公共区域尤其是联村路,按照分地人口数进行路段划分,实行路面打扫、路面维护、路面两侧栽花种草“三负责”。为了解决垃圾收运的问题,村里给每户家庭配置小推车,村民自主把垃圾推到地埋罐里,再由保洁公司统一处理,每天黄昏时分,村民集体推垃圾成为村里独特的风景线。

  突出乡村文化引领

  以精神文明建设滋润人心 德化人心凝聚人心

  两年来,吉林市不断强化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挥传统文化修身砥品作用,突出民俗文化启人心智功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吉林市以“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为载体,创建文化大院135个、农家书屋135个,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性文化活动,达到浸润农民群众心灵、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效果。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聚焦文旅融合,发展地域性文化产业,实现精神熏陶和致富增收有机结合。

  龙潭区江密峰镇双桠山村着力塑造“国学乡村”,村党支部主动联系对接“中国母亲讲堂”,定期举办国学大讲堂,宣传孝慈文化。村里每日举办经典朗读活动,村民们轮流朗读《朱子治家格言》《夫妻规》等经典篇章,营造良好的家风家教;组织开展学子开笔礼、同学座谈会、国学大汇演等特色活动,组建“德道群”“好家风群”等微信群,让“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的理念扎根在村民心中。

  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依托满族村的资源优势,打造满族特色文化大院,组织农民群众学习手撕字画,学跳打棒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以满族“八大碗”为代表的“百家宴”,村民每户贡献两道菜,共同参与、共同品尝,增进邻里关系,有效凝聚人心;举办百姓大舞台、打造伊勒门“春晚”、建设满族风情一条街、修建村史博物馆,多方位、多角度宣传满族文化,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文化大院活动的热情。

  发挥阵地堡垒作用

  营造安定有序积极向上 共治共享的和谐氛围

  两年来,吉林市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在示范创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按照“十户一组”建立网格,村党支部书记任总负责人,村班子组建网格化管理小组;村班子成员包保屯组,发动村里党员任网格长;网格长带领网格内农户共同参与“千村示范”创建。

  吉林市还充分发挥村规民约、“道德银行爱心积分超市”等载体作用,强化乡村治理,推进移风易俗,累计建立网格4016个,建成“道德银行爱心积分超市”135个,用最强的党建引领凝聚最强的工作力量。

  永吉县万昌镇沙家村实行“纽带式”网格管理,有效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他们结合农村血缘社会的特点,按照亲属关系来划分网格,挑选同一姓氏里有权威、有能力的党员担任网格长,有效协调网格内农户维护基础设施、整治人居环境,既要当好清洁员、栽种员,更要当好监管员、维护员,定期按照姓氏网格进行“红黑榜”晾晒,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舒兰市溪河镇溪河村按照“三统一”和“七有”标准打造规范化“道德银行爱心积分超市”,即评比内容统一、物品积分统一、兑换物品统一,有场地、有货架、有商品、有牌匾、有台账、有标价、有专人管理。“道德银行爱心积分超市”由村集体和包保部门出资5000元,产业项目收益资金匹配2万元,围绕环境整洁、亲爱友善、知晓政策、勤劳致富、移风易俗、争创先进六方面评分。每月由包村领导、村干部、驻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积分评定小组入户测评,测评结果公示结束后,组织积分兑换。截至目前,全村累计开展兑换活动263户次、兑换物品476件,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营造良好村风民风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305/t20230518_87110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