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农民合作社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农村信用合作 > 教育扎根大地,服务乡村振兴——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见闻

教育扎根大地,服务乡村振兴——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见闻

发布时间:2023-02-05作者:佚名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人才是第一要素,科技是直接动力,人才和科技的孕育在于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高等学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通过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文化传承、资源协同等优势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日前,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河南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的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以“融通·融合·融汇——加快构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格局”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论坛围绕五大议题,分为一个主论坛和五个分论坛。其中,在“扎根大地、体系创新:开拓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新天地”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的新作为,分享学校、企业在乡村的产教融合成功经验和创新案例,探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新空间、新思路,9万人在线观看学习。

  教育供给人才和科技

  在河南禹州,“种地有疑难,科技小院来帮忙”,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已经习以为常。

  2012年,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依托的“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正式建立。农业专家、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一方面开展农技培训和田间出诊,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另一方面,把实验室搬到田地里,扎根一线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在科技创新上擦亮豫农号,在社会服务上打造新模式。”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在论坛发言中介绍,河南农业大学已经建设了29个科技小院,形成了实力过硬的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创新了“1135”农技推广模式,构建“3+N”农技推广协同创新与实践机制,打造河南农业大学“百千万”科技服务品牌。2022年,河南农业大学为科技小院招收了48名硕士研究生,确保每个小院都有新生力量。学校还在科技小院探索本硕博贯通模式培养复合应用型研究生,在学位点和课题申报、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方面予以支持。

  “从校园到小院,科技小院不仅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技术水平、推动了当地产业发展,还培养出了优秀的农业专业研究生,向乡村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介晓磊说。

  20世纪80年代,河北农业大学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2006年,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在河北保定顺平县创建水果实验示范站,以实验示范站为依托,建起了现代产业园区。2017年,首家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在这里挂牌成立。

  “河北农业大学深化和拓展了‘太行山道路’,率先与保定市政府合作,以‘六个一’模式共同打造科研服务社会的创新品牌。”河北农业品牌研究院专委会副主任张荣春介绍,农业创新驿站是在一定区域内,以企业、园区、合作社为运营主体,以全产业链专家团队为技术依托,充分调动政府、科研院校、新型经营主体等各方面积极性,建立专家团队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和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其成为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和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区,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截至目前,河北农业大学教师作为首席专家参与省级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的,已达75个。”张荣春说。

  教育服务乡村建设

  一个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凋敝村庄,如何变成了街道整洁、颇具特色、文艺范儿十足的文化村?

  “我们来调研的时候,新集村的乡村空心化非常明显。产业类型单一,文化阵地失守,生态环境失衡,村里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黄淮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赵辉为线上线下嘉宾,讲述了学院师生如何改造河南信阳明港镇新集村的故事。他表示,在过去,这种情况并不只是新集村,不少平原乡村都是如此。

  2017年,明港镇与黄淮学院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旨在探索平原乡村振兴之路,双方在新集村建设了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平台——拙匠书院。与此同时,新集村也成为了黄淮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的专家和学生把这里当成了课堂,在具体的设计和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赵辉介绍,拙匠书院的第一步,是带动村里人一起改造村里的生态环境,包括街道、村屋、学校、村委办公室等的翻新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总结出了六个原则,一是坚守空间体验的本质诉求,二是重塑特色、留住乡愁,三是乡村构筑的科学性原则,四是注重院落设计,五是顺其自然的规划,六是建设乡村创客空间。”赵辉说。

  环境好了,还要有产业有文化有人来,才能保证乡村可持续发展。拙匠书院在新集村开展了“三院七坊”农旅融合项目,意在通过“三院七坊”撬动新集村五大振兴。

  “建设乡村不能简单复制别处的经验,要根据当地的特色和资源量身定制。”赵辉介绍,七坊包括拓印坊、秀坊、豆腐坊、酒坊、茶艺坊、木工坊、美食坊,都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做二三产的融合,促进当地产业重构。同时,学院师生也要在乡村开展技能培训和留守儿童教育活动,不断提升村民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

  “拙匠书院的使命是培养应用人才,锻造双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赵辉表示,拙匠书院是黄淮学院的产教融合共享平台,欢迎更多高校把实践教学基地放在拙匠书院,放在乡村,让大学生在这里收获智慧,让高校的力量通过拙匠书院传递到乡村,助力乡村的人才、文化和产业振兴。

  教育赋能乡村发展

  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动能。不少应用型高校将数字教育列为重要学科门类,通过产教融合实践,推动数字化服务乡村振兴。

  “温州理工学院以‘数字产业化’融合‘产业数字化’,成立数字化研究院和直播技术学院,并鼓励大学生在数字化服务乡村振兴中创新创业。”温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定福在报告中说。

  据介绍,由温州理工学院师生组建的“易启播”创业团队,与基层政府和供销社合作,不仅直接帮助农民直播带货,还为农民群体定制培训课程,课程包含理论、实操与法律提升等内容,手把手教会农民掌握直播技能,规避直播陷阱,通过数智赋能农民对接市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2021年,温州理工学院选送“易启播——争做一站式融媒直播服务的领航者”项目参选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银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品牌建设是产业振兴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打造品牌,不仅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学问。

  “当前我们农业品牌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地方政府区域品牌建设存在基础薄弱、标准不完善、保护不到位,影响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企业农产品品牌缺乏公信力、溢价不足、品牌带动产品销售的能力较差等。”张荣春说,品牌研究和品牌指导,将有利于解决县域乡村振兴的产业品牌问题。

  梨种植在河北威县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威县专门成立了梨产业园区管委会,并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联合建设河北省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县试验站,加强农技服务。同时,着眼高端品牌化培育打造,“威梨”已经成为了现代梨果标志品牌。

  “我们通过与威县合作,借助农产品食用开发契机,将当地特色梨果转化成美味的全梨宴和梨汁等深加工产品,形成当地特色美食,通过直播等方式输出品牌,强化品牌影响力,扩大梨产品销售,形成了地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张荣春介绍。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301/t20230131_610043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