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带动 产业聚集 德惠农业产业化实现腾飞
发布时间:2022-09-20作者:佚名 来源: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导 言
稻香秫熟慕金秋。时下,在德惠市岔路口镇,万亩稻田铺上了一层金色,秋风吹来,翻起层层波浪,丰收景色美如画。
分割、装袋、包装……位于德惠市的吉林德翔集团肉鸡分割车间里,数百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随着肉鸡产品的陆续下线,它们将被运往全国各地市场,并很快走上百姓餐桌。
德惠,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如今,德惠已成为农业大县,正在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向农业强县迈进。近年来,德惠充分发挥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提高龙头企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发展基础好、辐射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品牌壮大、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这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功不可没。2021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9户,包括国家级11户、省级29户、市级29户,国家级龙头企业户数占全省总户数的五分之一。德大、达利、德翔牧业、佳龙、佰顺、德翔食品、山河7户重点龙头企业被评为吉林省首批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百强企业,占长春市上榜企业的四分之一,也奠定了德惠市在肉鸡、生猪、肉牛、休闲食品、稻米、玉米化工等领域的突出地位。2021年,德惠粮食总产量达到41.5亿斤,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358亿元。
龙头企业是引擎。“十四五”期间,随着各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德惠市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必将迎来跨越式发展,开始向千亿元产值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外引内培——
打造龙头企业集群
引进域外龙头企业、做大本土龙头企业、培育新型主体——德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三部曲交相辉映。
德惠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始于德大公司。1989年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建立,开启了德惠肉鸡规模养殖、屠宰加工的历程。德大公司在德惠市建设了种鸡场、孵化场、肉鸡标准化养殖场、饲料厂、油脂厂、屠宰厂、鸡肉食品深加工厂、羽毛粉厂等,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也催生出一批为其提供收粮、抓鸡、运料、清洗鸡舍等配套服务的个体工商户、经纪人和中小微企业,培育出一大批懂肉鸡养殖的专业户和技术人员以及懂管理、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队伍,形成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奠定了德惠肉鸡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正是有了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才有了后来成功引入新希望六和、禾丰、耘垦、皓德(皓月)、达利、大合等一批上市企业和国家级龙头企业,壮大了龙头企业规模,拓展了肉牛、休闲食品、玉米化工等产业链。
德惠市积极鼓励和支持为德大公司提供配套的个体工商户成立企业,做大主业,延伸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培育形成了德翔牧业、德翔食品、吉星实业3户国家级龙头企业,德生、永旭、春升、天成、凤宇5户省级龙头企业和一大批以肉鸡为主导产业的市级龙头企业。借鉴肉鸡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依托优质玉米等饲料资源,培育了佳龙、阔源两户以生猪全产业链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龙头企业。依托岔路口镇等松花江沿线乡镇优质水稻资源,培育了松江佰顺1户稻米产业国家级龙头企业。
德惠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德惠农民合作社发展到405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450个,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90万亩,占耕地的51%。其中,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92家,示范家庭农场34个,成为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对象。
项目支撑——
推动加工能力跃升
每个产业都有一个关键环节,对肉鸡、生猪、肉牛等畜牧业产业集群来说,屠宰加工就是关键环节。有了屠宰加工能力,就能带动更多农户发展养殖,就能带动饲料等产业发展,就能为下游食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供充足原料,更好形成产业集聚。
推动一批大项目落地。2020年以来,德大1亿只肉鸡一条龙项目、德翔集团1亿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禾丰集团1亿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吉星1亿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佳龙牧业百万头生猪屠宰厂和20万头商品猪育肥场等项目相继启动实施,极大促进了相关产业集群化发展。
实施一批延链补链项目。2018年,德惠市入选全国第一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县,相继实施了德翔10万吨有机肥厂、沃承8万吨有机肥厂、绿康源6万吨有机肥厂、丰园10万吨有机肥厂等一大批有机肥项目,新增粪污处理能力100万吨,大量有机肥替代化肥还田,使得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快速增加,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
引进孵化一批大项目。立足德惠市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四大优势,积极谋划项目,精心包装,深入开展专班抓项目和万人助万企活动,全力支持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设投产。早期有大成集团进驻德惠注册大合生物公司,建设玉米化工项目;近期有福建达利、福建回头客等落户德惠朱城子镇,建设休闲食品项目,并不断扩产扩能,大幅提升了德惠市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水平。
园区承载——
优化项目落地环境
优化园区规划布局。依托“中国食品名城”的金字招牌和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德惠构建了“一带引领、一核示范、三区支撑”的空间发展格局。“一带”即沿102国道农牧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生猪、肉鸡、肉牛等产业链,形成全市畜产品加工业集中发展带;“一核”即以德惠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为发展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打造多元化发展格局;“三区”即朱城子食品加工园区、菜园子玉米精深加工园区、朝阳和岔路口绿色稻米加工园区。
“一带一核三区”联动发展,合理确定产业重点和建设布局,强化水、电、气和土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供给,统筹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确保了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推动了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和增收链拓宽,构筑了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争取园区政策支持。德惠紧跟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方向,抢抓政策机遇,先后创建了稻米、肉鸡、生猪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布海镇、岔路口镇、朱城子镇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德惠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1个省级乡村振兴新动能培育试验区,并成功入围第二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吉林省水稻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极大提升了德惠对各类农业企业的吸引集聚能力。
基地配套——
建好产业第一车间
搞好区域化布局。本着“围绕龙头建基地,发展基地建新龙”的指导原则,德惠规划建设了专用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大豆、特种油料、瓜菜、林果等六大种植基地和肉鸡、肉牛、生猪、肉鹅、肉羊、蛋鸡等六大养殖基地,形成了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德惠粮食产量稳定在40亿斤阶段性水平,单产位居全国前列。园艺特产产品种植面积发展到22万亩,其中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
强化标准化生产。德惠健全和完善了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质量标准认证和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完善动植物重大疫情和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积极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共培育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17个,有9大类149种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232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吉林省著名商标16个。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提高组织化程度。德惠积极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021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总数分别达到4050家、2450个。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加合作组织、带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龙头企业与其它配套服务组织不断强化分工协作,完善利益分配格局,建立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养殖水平,推进第一车间建设。目前,德惠共有9万以上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品牌打造——
强化市场拓展优势
抓好品牌建设。依托德大、德翔、佳龙、达利等龙头企业在技术、工艺、管理上的领先优势,通过打造品牌、推介名牌,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目前,德惠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各级名牌产品53个。德大系列熟食、达利休闲食品、佳龙系列食品、“德翔粮鸡”产品、“德惠小町”米、“松花江开江鱼”、郭家镇“吉惠”葡萄、菜园子镇“德菜新”西红柿等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品牌。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德惠市“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荣誉称号,“德惠小町”已成为“吉林大米”的代表品牌和“长春大米”的领军品牌,享有“五常稻花香、德惠小町王”的美誉。同时,德惠大力推进全产业链建设,以畜牧业、稻米产业为重点,以德大、德翔、佳龙和松江佰顺等企业为依托,打造从种植、养殖、加工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使企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产业链条延伸中得到增强。
拓宽销售渠道。健全营销网络,建设和完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4个,“农家店”“农资店”分别发展到179户和91户,年交易额15亿元。加强连锁店、直营店、体验店建设,有效提高德惠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德大炸鸡店、德翔炸鸡店已开始全省布局。积极推动涉农电子商务平台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对接,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大宗农产品网上交易。德翔、佳龙等重点龙头企业优质农产品已在京东、天猫等平台进行销售。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已发展到近千家,年交易额达到2600多万元。
联农带农——
共享产业发展收益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建立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为联农带农的有效模式。
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农增收。各成员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通过资金、技术、品牌、信息等要素融合渗透,形成比较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德翔牧业通过与省农担公司合作,为其联合体内34户家庭农场担保贷款6301万元,通过改造养殖棚舍、增加笼养设备等,户均养殖规模提升至年出栏57万只,收入增加4倍以上。2021年,德惠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7家,长春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6家。
通过“保底价+市场价分红”订单合同型联结模式带农增收。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签订购销合同,按合同组织水稻玉米、蔬菜瓜果种植、畜禽养殖等,企业指导合作社和农户按照技术要求建设种养基地,提供生产资料,到期按照合同要求收购,促进农户与企业互利共赢。
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流转聘用型联结模式带农增收。龙头企业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整村流转农民土地,与农民签订种植田间管理承包合同,约定承包劳务费用和目标产量,对超过目标产量的部分,企业与农户按约定比例分成,保证农户分享增值收益。松江佰顺、聚隆公司等联合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朝阳乡南岗村签订万亩“德惠小町”订单,打造“万亩绿色水稻产业园”,带动农户5700户,带动农民增收500万元。
通过“企业+农户”转移就业型联结模式带农增收。德惠各龙头企业加工环节长期聘用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获取稳定的工资性收入,人均年收入可达5万元。各种养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在农忙时期大量雇用临时用工,带动富余劳动力增收。目前,德惠有9万以上农户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优化建设——
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德惠市不断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积极运用政府公共财政资金,通过委托、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农业公共服务,有力促进农业服务组织的多元化发展,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进一步扩充了新型经营主体总量。目前,德惠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发展到7500余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供销合作联合社、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和服务类企业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34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达近万人,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1081.6万亩,服务了全市90%以上的小农户。
——进一步壮大了社会化服务组织规模。2020年,德惠市启动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全程托管工作,服务面积5万亩。两年来,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和先进典型的带动,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组织已发展到101家,服务面积达20.66万亩,有效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为农户节约了生产成本,更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收入。据统计,近两年,农户平均增收近3000元。
——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积极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实施免耕作业、秸秆还田、施加有机肥等生产技术,有力促进托管服务地块实现有机质提升、耕层加深、地力提高的目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209/t20220920_857940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4-11-27农业农村部召开年轻干部座...
- 2024-11-26第十五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
- 2024-11-19习近平会见英国首相斯塔默
- 2024-11-19核心微生物菌群通过诱导宿...
- 2024-11-15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召开...
- 2024-11-14李强在河北调研时强调:坚...
- 2024-11-12新型纳米抗菌肽可抑制耐药...
- 2024-11-05李强同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
- 2024-11-04韩俊会见斯洛伐克农业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