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睡”的土地再翻稻浪——全市五万多亩撂荒地实现复垦复种
发布时间:2022-09-16作者:佚名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金秋九月,延平区洋后镇洋后村,一垄垄整齐有序的玉米苗长势旺盛,一株株花朵绽放的黄豆苗令人欢喜。而在两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长满杂草的撂荒地。
“没想到这17亩撂荒地能重新种上粮食,在大家的齐心耕种下,每亩地的产量应该不错。”洋后村驻村第一书记郑臣霖看着满眼的绿,心里美滋滋的。
洋后村的荒地利用,是南平市集中力量整治撂荒地,盘活农村“沉睡”土地的一个缩影。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南平,农业大市,福建粮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今年以来,我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及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压紧压实各县区和行业部门责任,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齐心共耕希望田”活动,全力推进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和撂荒地集中整治,5万多亩撂荒地被“唤醒”,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创新“三包” 实施“10+N”
除草、翻耕、浇水……9月8日上午,浦城县委宣传部党支部的10名党员们在共建村——富岭镇泽潭村的抛荒地上忙得不亦乐乎。
“眼下这个季节,很多农作物都不适合种植,我们就先安排种植白萝卜,把地利用起来,等到明年开春,就开始种植水稻。”浦城县委宣传部党支部书记王树瑜表示,将认真落实“三包”要求,与泽潭村齐心共耕希望田。
何为“三包”?“三包”就是支部包村、党员包户、企业包田。这是我市突出党建引领,深化“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撂荒地整治的推动优势,以实际行动助力保障粮食安全,凝聚合力走好闽北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创新之举。
支部包村、党员包户,增进机关党员干部与老百姓的感情,密切干群关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23个基层党组织、10693名党员积极参与“齐心共耕希望田”活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5392.27亩荒田上,并辐射带动周边撂荒地的复垦利用。
与此同时,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结对2455个村(组),参与撂荒地统筹利用工作,实现企业包田。
“我们鼓励这些经营主体深挖共建村资源禀赋,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认领撂荒地,通过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等形式,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春晖介绍,市县两级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对撂荒地进行实地调查后,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引人引才复垦、农户自主复垦、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社带农户、“民企带村”流转、种粮大户流转、家庭农场流转、村集体代复耕、集体流转分包等10种利用方式。同时,因地制宜安排水稻、玉米、大豆等N种农作物生产,即“10+N”撂荒耕地复耕方式。
徐春晖还表示,我市各地在撂荒地的整治过程中积极探索绿色种养、研学、康养、农旅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打造乡村产业的新增长点。
奖补政策“浇灌”撂荒地
南平,八山一水一分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种粮效益偏低、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以及劳动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农村耕地的撂荒。
仓廪实,天下安!
南平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为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今年还出台了《关于2022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若干措施》,推出一系列奖补政策。
“我市认真落实中央、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及时拨付中央、省上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超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约束性目标任务的县(市、区),按超额完成面积部分给予每亩最高300元的奖励;对获评省上粮食生产任务完成好、贡献大的县(市、区)奖励1000万元。”徐春晖介绍,对新复垦种粮且相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在30亩以上的种植户(包括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一次性给予每亩最高不超过200元的补助;对2022年新增相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种粮20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最高不超过100元的补助;对种植双季稻3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最高不超过100元的补助;对蔬菜大棚轮作种植水稻6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最高100元补助。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我市还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通过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引导并激发新农人”、“新村民”、“新乡贤”参与流转撂荒地种粮积极性,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等具体措施,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财政的“杠杆”,不仅“苏醒”了摞荒地,还“助攻”了粮食安全。
“这些年,国家一直很重视粮食安全,出台了很多好政策,让我们对种田更有信心了。”2021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浦城县种粮大户马芳华今年种了4800亩水稻,其中开荒整治撂荒地150余亩。他表示,市里拿出“真金白银”鼓励大家种田,大家可以把这笔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促进粮食生产。
算好撂荒地整治“大账”
“今年,我们在村里流转了300亩撂荒地,试种红缨子高粱,产量还不错,明年我们计划把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站在邵武市张厝乡张厝村的高粱地里,邵武市鸿运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章思森对未来充满期望,他说,家乡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是缺水,而高粱是旱地作物,管理较粗放,病虫害也少,很适合撂荒地种植。
章思森是土生土长的张厝村人,在外打拼多年。看着村里的撂荒地变成了庄稼地,他心里觉得很踏实。“作为农民的孩子,家乡情怀、土地情结应该是我返乡创业、并选择农业领域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在松溪县旧县乡船坑村,种养大户胡光浩在村里流转了近500亩土地,试行稻蟹共生养殖活动成功后,向周边其他环境适宜的村镇推广这一种养技术,带动更多的老乡致富。眼下,他正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发展稻鱼共生项目。
浦城县临江镇采取“党支部+农场+农户”的模式,由村党支部流转撂荒耕地360亩,并对接浙江销售公司进村办农场,农户不仅可以在自己田里种植蔬菜统一批发给农场,还能参与农场务工,增加收入。
……
全市各地撂荒的土地再次被复耕,使农村撂荒土地充分利用,为稳定我市,乃至我省粮食播种面积,防止耕地“非粮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市耕地总面积290.9万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耕地,切实解决耕地撂荒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利用率,确保全市农业生产稳定健康发展,助力粮食安全。”南平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李鸿表示,做好撂荒地整治,要算政治账、经济账、综合账、长远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家要一起努力,共同把责任扛牢,把饭碗端稳。”
撂荒耕地的复耕复种,是一场不断破题的攻坚战,越接近成功,越需要坚持。
党政干部带头,推动全社会参与撂荒地认领,不仅压低了撂荒地的整治成本,又带动全社会关注粮食安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撂荒地整治,在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的同时,还能有效满足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促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相信随着明年春季的到来,我市实现复耕复垦的撂荒地将焕发出它们该有的活力,再现稻浪翻滚的丰收景象。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qsnyxxlb/np/202209/t20220915_599351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4-11-27农业农村部召开年轻干部座...
- 2024-11-26第十五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
- 2024-11-19习近平会见英国首相斯塔默
- 2024-11-19核心微生物菌群通过诱导宿...
- 2024-11-15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召开...
- 2024-11-14李强在河北调研时强调:坚...
- 2024-11-12新型纳米抗菌肽可抑制耐药...
- 2024-11-05李强同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
- 2024-11-04韩俊会见斯洛伐克农业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