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农民合作社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合作社公告 > 克什克腾旗红山子乡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克什克腾旗红山子乡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发布时间:2022-06-15作者:佚名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青山环绕下有一排排温室,农户在菌菇棚里忙碌着,这里是克什克腾旗红山子乡福盛号村扶贫产业园区。远远望去,149个食用菌棚错落有致,棚内一排排床架上菌棒摆放整齐,一朵朵菌菇破膜而出。园区占地160余亩,其中发菌棚41栋,出菇棚110栋,各类配套设施齐全。这小小的香菇蕴藏着极大的致富密码,成为红山子乡老百姓拓宽致富渠道,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赋能加码。

  近年来,红山子乡党委政府为振兴产业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出“1+1+N”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管理+种植户参与”的模式,积极发挥基层党支部传帮带作用,推动群众从“要我生产”转变为“我要生产”,调动了参与生产、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据福盛号村党支部书记刘吉武介绍:“园区由村党支部统筹扶贫产业专项资金,用于修建大棚、冷库等相关配套设施,合作社打破了以往分散的种植经营模式,组织种植户学习生产管理技术,抱团种植,并由技术人员统一指导,实现了‘四统一’模式,即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指导、统一销售,使得种植风险降低,收入有了保障,参与合作社的农户也越来越多。”

  园区的发展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为附近的老百姓提供了务工就业的机会,利用闲暇时间赚点收入。守家在地,何乐而不为?眼下,又到了蘑菇采摘的旺季,粗壮的蘑菇腿撑起厚实的香菇伞,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似乎也在预示着食用菌产业的美好未来。

  “去年生产了菌袋100万袋,香菇产量约600吨,价值约550万元。今年的菌棒出菇率高,花菇多、质量好,价钱自然更高。看看,马上迎来采摘高峰,来这务工的村民可多了!去年就有八百多人次,最忙的时候一天就要雇六七十人采摘”。食用菌棚负责人王景东一脸喜悦地说。

  “我去年就在这摘蘑菇,今年种完地,闲着没事又过来了,摘一天130元,还不累,一个月下来也是不错的收入。”五十七岁的宿瑞芬边摘香菇边满足地说道。据了解,宿瑞芬原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扶贫产业项目的帮扶,也是找到了自主脱贫致富的路径,用她自己的话说,“打工不累,挣的钱不但够买零药了,还有剩余,能给孙子买点好吃的”。

  食用菌产业效益越来越好,每天在园区务工的村民也多了,有工资收入,还可以学技术,越来越多的村民都萌生了自己种植食用菌的想法,合作社也在不断成熟壮大。

  但是,种植好食用菌可是个技术活儿。经技术人员介绍,香菇分为花菇、平菇、菜菇三个不同等级,花菇不开伞,花纹匀称,品质最高,每斤可以卖到六七元,主要用来出口,市场上常见的则多为平菇、菜菇,平菇每斤在五元左右,菜菇每斤在三四元左右。要想香菇多出精品,就必须多下细功夫。

  香菇长势喜人离不开精心的管理,从菌棒的制作、菌棚温湿度的把握、菌棒注水到出菇率高低,都需要技术人员做到“眼尖心细”。每个菌棒每一茬的出菇率控制在合适的数量,多余的除掉,出菇少的菌棒查看原因,及时调整管理模式。专业技术人员从栽培技术、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全程跟踪培训、服务,保证了产量、质量,为种植户提供兜底式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技术瓶颈及销售难题,保证了种植户的效益。

  说香菇蕴藏着致富密码是有原因的,因为从菌棒到被除掉的小蘑菇丁都是宝贝。孕育完香菇的菌棒可以当做柴火低价卖给农民,被除掉的小蘑菇丁可以制作成蘑菇酱,也可以烘干制成香菇粉,通过深加工,变废为宝。

  小香菇产业已经成为红山子乡助推产业振兴的一张“新名片”,让更多的村民实现稳定增收。下一步,红山子乡党委政府要将福盛号村食用菌产业园区按照“小而精”模式打造多品种三级食用菌种和菌棒原料生产基地。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专业人才队伍,打造本地滑子菇、香菇、平菇、木耳等菌种品牌,将食用菌产业链向前端发展,为种植户每个菌棒节约0.3元,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每个菌棒较其他菌种产出香菇提高3两以上,为“克什克腾菌菇”品牌助力,这也成为红山子乡设施农业发展新方向,实现农民富、农业强的新途径。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xw/msdt/cf/202206/t20220613_207035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