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江山入画图
发布时间:2022-05-01作者:佚名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秀美乡村入画来。 融媒体记者 褚迺钦 摄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习近平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深情地说,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大地绣春色,花锦耀钦州。
2月16日,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林冠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聚焦实施“美乡村”驱动战略,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辛勤耕耘,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勾勒出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乡村”幸福图景。
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必胜信心——
党旗飘扬乡村美,坚强堡垒绘蓝图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8.9万公顷,顺利完成自治区下达18.9万公顷任务。
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深入实施“美乡村”攻坚行动,唯干唯实唯先,苦干实干巧干,走出了一条具有钦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一年,开好局、起好步,丰收的喜悦提振奋进新征程的热情与合力。
这一年,庆丰收、感党恩,丰收的锣鼓奏响重农尊农爱农的时代强音。
2021年,我市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06.8亿元,增长9.01%,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
推动乡村振兴,画好乡村振兴同心圆,关键在党。
选好“领头雁”,筑牢战斗堡垒——
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扎实推进,大力推行村(社区)“两委”交叉任职,全市村(社区)“两委”干部7417名中交叉任职2167人,占29.21%。
高质量落实村级党组织书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全市1038个村(社区)中实现“一肩挑”的有1035个,比例达99.71%。
党旗飘扬,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人才下沉基层服务乡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在灵山县那隆镇龙窟村,党建引领,持续推动镇村产业发展,带动群众阔道增收,撂荒地变“淘金田”。在浦北县北通镇那新村委,党支部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相结合,助推那新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在钦南区久隆镇青草村,党员干部带头打好提升镇村之美“组合拳”,乡村里凝聚着红心向党、争创文明的 “ 精气神 ”。在钦北区贵台镇洞利村,坚持“党建+旅游+群众”多效联动,发展特色旅游、农家乐等,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的致富之路……
党群一条心,形成致富合力,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和谋民生福祉、抓社会治理水平,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党建引领,扛起使命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活力。
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
产业优化有奔头,农民增收笑开颜
“钦香”新茗,“潮”映春光。
正值茶香氤氲时节,茶树冒出嫩绿粗壮的芽头,浦北县平睦镇钦香生态茶园基地的茶农来回穿梭,唱着山歌,采下那抹诱人青绿。去年8月,市科技局引来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莲花茶业投资1200万元注册成立钦州市钦香茶业有限公司,努力打造“绿色茶乡”品牌,助推农民增收致富,成为科技兴农缩影。
乡村振兴,产业要振兴。
黑猪、水牛奶、香鸡、荔枝、紫米、辣椒、茶叶、中药材、红椎菌、黄瓜皮、菠萝蜜……把从乡间到舌尖的多样食材摆满餐桌,拼凑出钦州特色产业孕育出的幸福生活。
放眼钦州大地,把握改革主线,构建乡村产业体系,逐步从传统农业转型为以智慧农业为主导,以大健康产业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
放眼钦州大地,一条条村路坦途通畅,一座座扶贫车间拔地而起,一个个农业项目落地生根,一排排乡间院落焕发新机……
富民产业遍地开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愿景在这里变成现实。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蓬勃发展,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不断上演合奏共鸣。目前,我市获认定自治区级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6个、县级示范区32个。
2021年,全市一产增加值增长7.9%,超过自治区下达6%的目标任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06.8亿元,总量排全区第四位,增长9.01%,创历史新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041元,增长11.0%,增幅排全区第三位,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全区0.6个百分点。
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好环境——
生活田园新风尚,酿出幸福好滋味
春夏之交,万物葳蕤。
浦北五皇山下,石祖禅茶园、花果田园、那新村委坪田村、富斗田乡村旅游区、九梅麓等特色景区串珠成链,是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为游客提供四季有景可赏、四季有果可摘、吃喝玩乐俱全的欢乐体验,空气中满是“幸福”的味道。
然而多年以前,“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横流、杂草乱生”的日子曾令人眉头紧皱,一筹莫展。
开展“美丽村屯”建设,转机显现。一番“号脉”,“低成本、有产业、能保持、可推广”的发展路子迅速铺开,我市走出了农村环境治理新路径。
——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等重点工作,先后打造出260个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屯”精品示范村,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带动了乡村旅游。
——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建设1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和11个农村厕所革命(黑灰水处理)项目,建设70个村屯公共照明项目、5个屯内道路硬化项目、3个村级垃圾处理设施项目、5个乡镇垃圾转运设施项目。
——切实抓好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完成102个村庄风貌改造、63个“美丽村屯”示范村建设、4957个村庄全域整治。
地净了、景美了, 村民们生活好起来,全市上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努力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灵山县佛子镇元眼村、三海街道头步江村,浦北县北通镇那新村、九梅麓村,钦南区沙埠镇金桔村、大番坡镇钟屋村,钦北区贵台镇百美村委那疋村、大路村委青皮村等村屯,旧貌换新颜,晋升为“网红”打卡点。
宽阔平坦的村道,花草点缀的院落,欢声笑语的广场……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黄英梅笑言:“景观聚人气、风貌美乡村。”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思路一变天地宽,绿色发展底蕴足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脱贫摘帽是新生活的起点。”
“我们不能光等着,要主动干起来!”
“大家有事一起干、好坏一起判,事事有人管。”
……
浦北县北通镇清湖村委九梅麓村在全区首创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制度——“拉黑约定”,遵纪守法、关心集体、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文明风尚在这里蔚然成风。九梅麓村党支部书记劳春艳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指导下,我们制定了村规民约,有力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
通过建立“乡贤+”模式,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以“乡贤回乡建乡治村”为抓手,探索建立健全“乡贤+”模式,淳朴的乡土人情里有了更多的亲情味。
如何持续打通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加强精神文明宣传,推进文明实践积分制,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转变思路酿出“甜蜜生活”,文明实践温润百姓心田。
通过探索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储蓄银行项目,在全市各村(社区)建设“时间银行”“美德银行”“道德超市”“爱心超市”“巾帼靓家”家庭银行等13个试点,完成积分兑换次数约115次,兑换物品约1000份,“小积分”汇聚起“大文明”。
乡村治理体系和乡风文明建设的“精准滴灌”,阵阵清新之风在广袤村镇中吹拂,村民生活更加满意、舒适。
全国文明村——浦北县乐民镇山鸡村是开展文明创建、树立道德标杆的缩影。该村党支部书记黄镇宇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不断凝聚乡村振兴建设的精神力量。”
邻里越来越和善,乡村越来越和美,不仅让村民们富了脑袋,更富了口袋。
截至2021年底,我市有集体经济发展任务的985个行政村(含农村社区)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达到10万元以上的346个、20万元以上的78个、50万元以上的17个。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接续奋斗爱家乡,共同富裕聚美好
从产业振兴到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接续奋斗的文明新风在我市拧成一股合力。
朝着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未来,各级各部门正在加快部署,狠抓落实:
——坚持“项目为王”,强化资源要素集聚,扎实推进广西钦州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健全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进“钦品入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美丽村屯”建设,着力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教育、就业、文化、养老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文明实践所(站)的建设,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着力筑牢基层基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水平。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
阔步康庄大道上,钦州大地朝气蓬勃、阳光正好,将继续全力谱写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
2021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06.8亿元,增长9.01%,创历史新高。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041元,增长11.0%,增幅排全区第三位,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全区0.6个百分点。
高质量落实村级党组织书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全市1038个村(社区)中实现“一肩挑”的有1035个,比例达99.71%。
有集体经济发展任务的985个行政村(含农村社区)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达到10万元以上的346个、20万元以上的78个、50万元以上的17个。
2022
全市已摸排出撂荒耕地8930公顷,已恢复种植5000公顷,治理率达52%。
已落实早稻面积超过6万公顷,比去年增加733公顷;全年粮食面积将超过 18.9万公顷。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将建成7530公顷高标准农田,助推稳粮增产。
原文出处:钦州日报 2022年04月27日 第一版
原文作者:记者 赖 昕
原文链接:http://qzrb.gxqzxw.com:8081/pc/content/202204/27/content_13897.html
编辑:农丰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qz/t1182419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8-21DNA甲基化动态调控棉花...
- 2025-08-21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与物美集...
- 2025-08-19长期绿肥轮作降低稻田甲烷...
- 2025-08-19河南省中药材产业联盟成立...
- 2025-08-15蒙东地区农牧业招商引资座...
- 2025-08-15省农业农村厅全力开展农业...
- 2025-08-12韩俊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
- 2025-08-112025年河北省畜牧统计...
- 2025-08-06微塑料对土壤胞外酶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