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中农时代-农民HZS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合作经济组织 > 贵州省福泉市“五个三”治理模式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贵州省福泉市“五个三”治理模式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2-01-14作者:佚名 来源: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贵州省福泉市“五个三”治理模式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近年来,福泉市始终坚持把中央和省、州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各项决策部署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谋划,以“有魂、有序、有根、有力、有效”为脉络,探索形成“三级联动、三治融合、三业共进、三生同步、三重保障”的“五个三”工作模式,有效推动试点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一、“三级联动”强化党的领导,让乡村治理有魂。三级即:市级主导、乡镇主抓、村级主攻。一是市级主导。以“四个一”(一个方案抓实谋篇布局、一张清单强化要素保障、一套标准提供操作指南、一批示范推进典型引路)为抓手,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乡村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围绕试点建设8个方面内容,按年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54项工作任务,配套30项标准和30项措施,以114个示范村寨带动985个村寨全面提升,让乡村治理抓有方向、干有标准。二是乡镇主抓。各乡镇结合各自发展定位,按照工矿型、农业型、少数民族特色型等因地制宜确定乡村治理品牌定位,推动50%干部下沉到村工作,将乡村治理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形成“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工作格局。三是村级主攻。健全村级党组织为领导、自治组织和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1+N”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村级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有效领导。围绕乡村人才振兴目标,大力实施“双培养”工程,将35岁以下优秀农村青年培养成党员,将优秀青年党员培养成村干部,着力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

  二、“三治融合”明确治理方向,让乡村治理有序。三治即:自治、法治、德治。一是创新自治实践。以“三组两榜一规一训一场一所”激活自治动能,以村民组或自然村寨为单位组建党小组、自治小组和监督小组;设置“红黑”两榜,以正反评比增强群众自觉行为;引导群众制定村(组)规民约,推动乡村产业齐抓、村级事务共议、村寨容貌共建、环境治理共为;晾晒家风家训,提高群众精神归属;配套完善文化活动广场和卫生公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充分发挥党小组在组级事务的领导作用,实现全市1099个30户以上自然村寨治理组织全覆盖。二是拓展法治外延。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福泉“112”模式为抓手强化法治保障,以司法确认为切入点,依托覆盖乡村多元调解中心和第三方调解组织实现诉调工作无缝对接,将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引入法治轨道。2019年以来,全市农村诉讼案件每年以25%的比例减少,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三是丰富德治载体。以“全国新时代文明试点中心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全市1166个实践所(站、点)、“乡风文明薄”及383支“乡贤会”“百人宣讲团”“山地文艺轻骑兵”等队伍作用,引导农村群众感恩党的领导、父母的养育、邻里的互助、社会的关怀,推动移风易俗、弘扬乡风文明,摒弃落后习俗和“等靠要”思想,涌现出“全国自强模范”王华银等一批先进典型。

  三、“三业共进”提升治理支撑,让乡村治理有根。三业即:主导产业、村级创业、群众就业。一是选准主导产业。以双支部+双公司+双订单+双保险 “四双”模式为抓手,着力破解农业产业在资金筹措难、产销对接难等问题,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85家,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32个,构建起以生猪养殖全产业链为主,辣椒、大福姜等为补充的“1+2+N”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年出栏生猪60万头,辣椒种植10万亩,生姜种植2万亩,带动4.15万户14.13万名农村群众增收致富。二是扶持村级创业。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突破,探索制定放活经营权工作流程,累计整合资金3000万元支持试点村社发展壮大,实现全市66个行政村实现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全覆盖,培育组级股份经济合作社47个,7.8万户农民成为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000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增长和群众增收双促进。三是保障群众就业。认真落实“八个一批”就业政策,充分发挥覆盖市乡村三级的71个劳务公司和劳务合作社作用,精准采集农村未就业劳动力信息,强化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因户因人解决3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家门口就业”需求,有效破解农民就业不足、农村发展“空心化”等问题。

  四、“三生同步”美化农村环境,让乡村治理有力。三生即: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一是做优生产环境。大力推进农业配套设施水网、电网、路网、讯网、冷链网、销售网“六网”工程建设,全市耕地有效灌溉率达到60%以上,建成200亩以上精品蔬菜保供基地20个,产地型冷库及分拣中心5座,有效破解农业“靠天吃饭”难题。二是做美生活环境。围绕生态宜居目标,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村寨建设和管理“七坚持七严禁”的指导意见》,大力整治农村违规建房。投入资金6亿余元,在全市普惠实施改电、改水、改圈和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惠及5.3万户20.59万人,从面上建立起完善布局合理、标准适宜、出入便捷的通行体系,从点上解决了农户住房功能不齐全、人畜混居等问题,农村群众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三是做靓生态环境。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持续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和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实现农村垃圾收运覆盖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5%以上,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质的提升,“绿水青山”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五、“三重保障”推进工作落实,让乡村治理有效。三重即:要素、考核、示范。一是要素保障夯实有力。系统提出村级阵地标准化、工作管理规范化、干部报酬常态化、集体经济持续化“四化”建设。投入3000万元,完成全市50个村级活动场所规范改造。制定村干部从严选任管理“双十条”,常态化开展村级巡察工作。每年投入2000万元,构建“3岗13档41级”报酬体系,村干部月报酬达3200元至5400元任;任职满180个月正常离任村干部,每月领可取养老金3000元以上。同时,将村集体经济纯收益的30%和10%作为村、组干部奖励报酬,让村干部职业受人尊敬,有获得感,有吸引力。二是考核督导推进有序。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推进、半年一观摩、一年一考核“四个一”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乡村治理督导检查,并纳入领导班子考核、综合目标考核和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督查“指挥棒”作用有效发挥,有力有序推进试点工作。三是示范推动创建有效。开展 “百寨示范、千寨推动、万户创建”,完成3个乡镇、114个示范村寨达标创建,4个乡镇获评国家卫生乡镇,12个村入选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示范村,17个村寨入选“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村寨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福泉先后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形成了“市级调度、乡镇互比、村与村比、组与组比、户与户比”的良好氛围,工作成效在《人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等主流媒体刊载,为下步深化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福泉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1月11日

  


原文链接:http://nynct.guizhou.gov.cn/ztzl/qsnchzjjxczl/202201/t20220112_722929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