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数字 共赴振兴——第七届中德农业周线上对话活动观察
发布时间:2022-01-07作者:佚名 来源: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中国和德国同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互为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多年来一直坚守合作理念,携手应对全球挑战。农业合作一直是中德双边关心的重要方面。今年4月,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同时任德国联邦食品及农业部部长尤利亚·戈洛克内尔(Julia Kl?ckner)举行视频会谈,双方就推进中德农业农村合作达成诸多共识。
近日,聚焦乡村振兴和数字农业,中德农业中心框架下的第七届中德农业周对话活动线上成功举行。本次活动既是落实两国部长共同部署的具体行动,又是两国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协会跨越疫情、深度交流的有效平台。
此次活动共计有30多位农业专家参与讨论,6.8万人次线上线下观看,中德双方重点讨论了哪些问题?分享了哪些观点?记者进行了梳理。
乡村振兴是中德两国共同愿景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中国集聚资源全力推进乡村加快发展,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德国乡村建设历史悠久,法规完备、设施完善,但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双方专家认为,乡村振兴是两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主题,可以互学互鉴。
“乡村振兴必须通过综合性的乡村发展来实现。”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迈克·克洛斯博士(Dr.Michael Klaus)在总结德国乡村发展经验时指出,政府部门要起到赋能者的作用,开展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立法手段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等。在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可持续发展,如注重资源节约和开发新能源,保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等。
在德国,约50%的人口生活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在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发达程度高。但也有些农村地区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活力不足。2015年,德国开始推行联邦乡村发展计划,通过支持技术、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创新性举措和项目,来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经济活力。
“当前德国乡村发展的新趋势,一个是联合办公,它对于充分利用老旧设施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另外一个是改善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和志愿服务。”德国联邦农业和食品办公室托拜斯·范德威斯克博士(Dr.Tobias Federwisch)介绍说。
对中国来说,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进入“十四五”时期,激活乡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全国农村的净资产达到194.5万亿元,超过了国有企业净资产。”天津农村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张凯从农民财产权利和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出发,分享了如何通过产权交易市场,盘活乡村资产,服务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他谈到,未来的市场趋势要从区域性向全国性、国际化发展,“我们希望跟德国建立一个中德农村产学研交易所,把中国好的项目挂牌到德国去,甚至把德国一些好的项目放到中国来,促进两国之间包括资金、资本、技术上的双向沟通和交流。”
自2003年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浙江全省上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快、乡村经济发展最活、乡村环境最美、农民生活最优、城乡区域最协调的省份之一。2018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利江介绍,浙江与德国农业合作交流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德国曾援助浙江金华奶牛饲养项目,浙江也曾多次派出农业实习生赴德进修学习。“希望我们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促进双方在政策沟通、知识共享和技术合作等方面的深入交流。”陈利江说。
“通过中德农业周对话活动,我们不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还要把国内的优秀做法介绍给国外同行,把中国方案传播出去。”中德农业中心中方主任唐治韶告诉记者。
数字化为可持续农业提供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深刻影响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当前,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成为现代化农业的新形态。特别是面对当前种种挑战,数字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体现出可持续的先进性,同时公平性也面临风险。围绕“数字农业”主题,中德专家也进行了讨论分析。
“农业农村部把数字农业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并作出了统筹部署,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电商助农效果凸显,农村公共服务信息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农村大数据逐步应用,“下一步我们还将制定数字农业领域的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加快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数字红利更多更好地惠及农民群众,更好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德国联邦食品及农业部乡村发展与数字创新司副司长恩格尔·黑塞尔博士(Dr.Engel Hessel)介绍,在德国,数字创新被广泛应用于种养殖、园艺生产和食品加工,以更可持续的方式生产食品,减少排放,改善动物福利,提高工作效率和农村吸引力。同时,德国还通过试验示范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数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培训和教育,并投入财政资金支持农民应用数字创新。他认为,应加强中德两国在农业数字技术领域的合作,“两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能力,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利用农业技术开拓粮食和农业系统的新途径,成功改变农业面貌。”
万物皆是一体两面。数字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风险。2020年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洲数据战略”等文件中多次提到,要加强数据权属、数据治理、数据使用的伦理和安全性问题。在德国农业景观与土地利用研究中心加纳·沙艾舒勒博士(Dr.Jana Zscheischler)看来,当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这些问题也应当受到关注。
在报告中,加纳·沙艾舒勒分享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农业地区就业以及行动者多元化、数据权利和市场集中度、作出判断所需知识和能力、自动化等7个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我们的结论是,数字化转型虽然有风险,但我们没办法抵抗其能带来的好处。因此,我们要用一种能够让大多数人都受益的方式发展数字化,这应成为我们研究的起点,也是我们研究者的使命。”加纳·沙艾舒勒说。
会上,来自中德双方的企业家代表也分享了他们的数字实践。华为将5G技术、AI技术、大数据系统与合作伙伴的应用需求相结合,提升种养殖生产效益,服务智慧乡村;先正达MAP平台,打造了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为生产赋能,帮农民致富;极飞科技发力农业机器人和农业人工智能,帮助大中型农场节约劳动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德农业合作将继续扬帆远航
德国有一句谚语,一个人努力是加法,共同努力是乘法。中国也有类似的表达,“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行”。近年来,在中德农业中心框架下,两国农业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成果丰硕,已成为中国与欧洲国家农业合作的典范。
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在出席本次中德农业周开幕式时强调,当前全球农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中德有责任加强合作,积极应对。下一步,希望双方共同推动农业经贸合作,挖掘农业合作潜力,加强中德农业中心建设。
尤利亚·戈洛克内尔对中德两国的农业合作成效表示高度肯定,她认为“中德农业中心已成为两国之间积极、充满活力伙伴关系的独特平台”,并表示双方同意将中德农业中心延长至2022年以后,继续开展技术示范和人才交流活动。
“七年来,中德农业中心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核心平台作用,旗下的中德农业对话和中德农业周等品牌日趋成熟,汇集贤能,广交朋友,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共商中德农业合作大计。”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两国在国家层面友谊深厚,专业技术人员之间也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协作。
德国青年专家帕特里克·佩泽纳(Patrick Paziener)是中德农业合作交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我参与的青年农业实用人才交流项目,为中德双方的青年农人提供了机遇。我个人通过这个交流项目,在中国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当前,帕特里克·佩泽纳在位于江苏省的中德作物生产与农业技术示范园黄海农场担任德方顾问,“我们推介德国先进的机械和作物生产方式,也为农场的管理人员、周边农户和职校学生开展技术培训。我和中国同事密切合作,共同探索如何将中西方的技术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德国联邦食品及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弗雷德里克·瓦克尔是中德农业合作的见证者和贡献者,如今他即将从岗位上退休。回顾过去十多年,从最初的德国企业和中国农场的种养殖示范,到青年农业人才能力建设再到中德农业中心框架下的全面深度合作,弗雷德里克·瓦克尔认为,中德农业已经共同走过了漫长而成功的道路,未来中德农业合作定会进展顺利。“中国有句古话,路是走出来的。我非常希望我们能继续一起走这条路,这条路会引领我们走向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高效的农业。”弗雷德里克·瓦克尔说。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xyyw/gjyw/202112/t20211231_836803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1-09米脂:一粒小米的产业链之...
- 2025-01-09“一个苹果”串起的产业链...
- 2025-01-08富阳:场口镇东梓关村民宿...
- 2025-01-08榆林好物亮相杭州,全国年...
- 2025-01-08富县:果业取佳绩 硕果累...
- 2025-01-08延长:严格开展节前抽样检...
- 2025-01-08延安:甘泉县踏雪送技助力...
- 2025-01-08组织案件回访监督 严格规...
- 2025-01-08【问计问需下基层 助农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