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农民合作社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农业资讯 > 南充市高坪区让撂荒地重生“造血”功能

南充市高坪区让撂荒地重生“造血”功能

发布时间:2022-07-23作者:佚名 来源: 农业农村部

  

  

  整治撂荒地是稳定粮食产量的有效举措。今年以来,高坪区积极谋划,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为扩大全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推动粮食增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2022年,高坪区计划整治撂荒地1.9万余亩,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完成撂荒地整治1.5万余亩,复耕复种率达80%以上。

  摸清底数坚决守住耕地红线

  在高坪区擦耳镇,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枝繁叶茂,绿豆般大小的花椒似一颗颗绿色的珍珠挂满枝头。花椒树下,刚刚复耕出的土地上已经种下大豆等农作物。

  “今年,我们利用春耕生产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撂荒地整治。”擦耳镇相关负责人说,前期,该镇做实做细摸排工作,对全镇撂荒地开展了“拉网式”摸排登记,并同步建立台账;深入分析土地撂荒原因,对撂荒地开展分类整治,制定撂荒地整治专项方案,为顺利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撂荒地整治过程中,我们成立了专项工作督查组,不定期对全镇撂荒地整治工作开展督查,及时掌握撂荒地整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立说立改。”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镇已完成撂荒地整治超过1000亩,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盘活了土地资源,稳步推进了全镇农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高坪区督促全区各乡镇(街道)从实、从细、从严开展调查摸底,详细登记撂荒地承包的户名、位置、面积、类型等信息,建立底情明晰、信息完备的撂荒地台账。2022年,高坪区计划整治撂荒地1.9万余亩,力争到年底全部整治完成。

  因地制宜确保土地应种尽种

  走进高坪区走马镇姜家祠村,但见道路两旁一块块被整治后的田地似棋盘一样铺展开来。整治出的田地上,早已被村民播种上水稻等农作物。

  据了解,姜家祠村辖9个村民小组,全村常住人口1182人。由于该村的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村里劳动力缺乏导致部分田地被撂荒。

  “我们采取‘田地托管’的模式,让撂荒地‘活’起来,实现规模化生产。”走马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户把田地托管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垫资进行平整并引进优质水稻进行统一耕种。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每亩400公斤至500公斤的水稻产量折价与村民五五分成,通过规模化打造、机械化生产让撂荒地重生“造血”功能。2022年,走马镇预计将整治撂荒地1000余亩,发展林下套种3000余亩,确保粮食产量“只增不减”。

  据悉,高坪区将撂荒地整治作为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按照“宜粮则粮、宜特则特”的思路统筹全区,各乡镇(街道)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分类制定整治方案,并结合农时季节有针对性地选择农作物品种和栽种模式,确保应种尽种、满栽满插。

  据介绍,今年,高坪区还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稻谷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及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等强农惠农政策,对于相对集中成片、面积50亩以上、规范种植粮油作物的撂荒地,每亩给予一次性500元的整治补助。

  创新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日前,在高坪区会龙镇丁字桥村的一处山坡上看到,旋耕机与播种机正来回穿梭作业,在整治出来的土地上播下高粱种子。另一边地势较为平缓的土地上,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大豆已吐露出嫩绿色的新芽。

  “高梁耐旱,大豆玉米对水分需求多,这种依地势高低分级种植模式,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灌溉效率。”丁字桥村村委会副主任雍军告诉记者,今年,该村对300余亩撂荒地进行了整治,整治出的土地采取全年两季轮种,目前以种植玉米、大豆、高粱为主,收获后,将种植小麦、油菜,确保土地不闲置。

  “今年,我们大力开展撂荒地整治,探索建立了‘三级耕种模式’,在保持全镇特色产业不变的基础上,将土地分成三类,即丘陵高坡(以种植高粱为主)、山地缓坡(以复合种植玉米大豆为主)、平畴农田(以轮种水稻小麦为主)。”会龙镇相关负责人说,同时,采取“种植大户+专合社+农业公司”的模式,鼓励村民以自种、外包、代种等多种模式开展复耕复种,促进粮食增产、村民增收。

  据了解,今年以来,高坪区大力推广“引进业主规模种、村集体兜底种、在家农户帮忙种”的模式,创新土地流转租金支付办法,进一步激发村集体经济组织、专合社代耕代种积极性,全面提高撂荒地整治效率。此外,该区抽调专业技术骨干组建8个生产技术巡回服务指导小组,对全区撂荒地复耕复种进行督促指导。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完成撂荒地整治1.5万余亩,复耕复种率达80%以上。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xw/qg/202207/t20220722_6405330.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